罗格列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125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唐春仕,谭利辉,唐秀革,韦文合,吴胜峰  

【摘要】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降压效果。方法 将252例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每天在应用赖诺普利胶囊10mg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mg;对照组每天在应用赖诺普利胶囊10mg基础上给予其它降糖药控制血糖。均持续观察治疗12周以上,监测血压、动态血压。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不同治疗周期控制血压效果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罗格列酮可作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良好降压药。

【关键词】  高血压;糖尿病;罗格列酮;降压,控制性

  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两者均是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相乘的危险因素,心脏性死亡、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变和末梢血管病变危险性增加[1]。根据1999年高血压病防治指南,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病病人,血压要控制在17/11kPa以下(甚至部分专家建议将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病病人的收缩压控制在16kPa以下),在这个血压标准以下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时的血压常难以控制,增加病人服药的种类及负担,因此寻找一种对两种疾病均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而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具有此种治疗作用。笔者就罗格列酮对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降压效果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2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病人252例,高血压标准均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专家委员会规定的诊断标准[即SBP≥19kPa和(或)DBP≥12kPa],糖尿病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规定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排除依从性差、继发性高血压、同时使用皮质激素、消胆胺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每天在应用赖诺普利胶囊10mg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mg)、对照组(每天在应用赖诺普利胶囊10mg基础上给予除罗格列酮以外的其它降糖药控制血糖)两组。治疗组125例中,男70例,女55例,年龄51.8±7.8岁,收缩压为20.73±0.70kPa,舒张压为13.77±0.89kPa。对照组127例中,男70例,女57例,年龄52.2±8.1岁,收缩压为20.71±0.84kPa,舒张压为13.67±0.81kPa。两组病人在治疗前血压、性别、年龄上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①由专门医护人员用立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病人右上肢坐位血压。每日测血压2次:上午10:00、下午2:00。②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动态血压检查。

  1.3  疗效判断标准  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33kPa,并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2.66kPa。②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33kPa,但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1.33~2.53kPa。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在微机上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降压效果比较  治疗组在治疗2周有85例收缩压下降至1.90±0.77kPa、舒张压下降至1.22±0.39kPa,治疗4周后收缩压下降3.15±0.76kPa、舒张压下降1.56±0.44kPa。至第8周后血压即处于一较平稳状态,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周期血压改善情况比较(略)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略)

  a:与对照组比较,χ2=16.43,P<0.01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人要控制血压、血糖平稳,需要同时服用这两种疾病的多种药物,既增加了病人的负担和心理负担,又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及降低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而且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人的血压常难以控制,成为难治性、顽固性高血压。其部分原因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人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高血压病病人约半数具有胰岛素抵抗现象[2],有70%的2型糖尿病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性是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作用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病理性生理反应,其结果是胰岛素在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方面作用明显受损,一定量的胰岛素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预计水平,导致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加,引起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通过其对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小管重吸收钠及促小动脉内膜增生等作用引起血压升高[3]。而解决上述情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罗格列酮作为胰岛素增敏剂,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现作为一种降糖药在临床上大量使用,其降压机理考虑以下几种情况:①降低胰岛素抵抗性,改善机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纠正2型糖尿病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游走,促进阻力血管舒展。③通过降低ET-1(内皮素-1)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增加瘦素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纠正脂代谢紊乱[4]。④抑制血管紧张素2受体的表达而发挥血管内皮保护作用[5]。⑤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提高HRV[6]。而糖尿病病人夜间交感神经超常兴奋,引起糖尿病病人24h血压的正常波动消失,即夜间的血压低谷消失。提高HRV有助于控制血压、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变化、降低夜间的心血管突发事件。
   
  本结果显示,罗格列酮作为一种控制血糖的药物,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人时,具有较强的降血压作用和良好的降压效果,刘菊香报道[7]罗格列酮在治疗未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也取得同样的降压效果。但现阶段此药应用时间尚短,未进行大量循证医学实验,因此需进一步进行观察。在治疗组中只有3例出现肝功能损害,而停用后即恢复正常,说明此药耐受性好、副作用少,是一较安全的降压药。

【】
    [1] 黄峻.循证心脏病学[M].南京:江苏技术出版社,2002:434。

  [2] 李光伟.高血压与糖尿病-代谢综合症的2例报告[J].高血压杂志,2003,11(2):4.

  [3] 陈国伟.高血压与糖尿病[J].实用内科杂志,2002,22(4):199.

  [4] 孔俭.罗格列酮的降压作用及降压机理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9):565-566.

  [5] 郭晖,刘艳.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6,26(1):23-24.

  [6] 李绍冰,李芳,王春梅,等.罗格列酮对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5,21(5):282-284.

  [7] 刘菊香.罗格列酮治疗高血压病60例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4,16(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