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病理性瘢痕101例效果观察
作者:姚建,赵烨德,季建峰,杨军,项铁
【摘要】 目的:探讨585 nm闪光灯泵浦脉冲染料激光和曲安奈德注射联合早期病理性瘢痕的治疗方案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585 nm闪光灯泵浦脉冲染料激光局部加醋酸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101例早期病理性瘢痕患者,并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01例病理性瘢痕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接受该方案治疗的101例患者中,治愈85例,显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不良反应的有6例患者(5.94%),为注射局部皮损有轻度萎缩,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585 nm闪光灯泵浦脉冲染料激光和曲安奈德注射联合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疗效肯定,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脉冲染料激光;曲安奈德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理性瘢痕101例中男16例,女85例;年龄7~42岁,平均27岁;增生性瘢痕92例,瘢痕疙瘩9例;瘢痕病程0.5~6个月。瘢痕部位:头颈部63 例(62.38%),胸前区22 例(21.78%),上背部、腹部及四肢等处16 例(15.84%)。瘢痕面积0.5~26 cm2,均高出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刺痒,充血,按压可褪色。均无肝肾功能异常及系统性真菌感染和结核病,也无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其他禁忌证。
1.2 方法 采用闪光灯泵浦脉冲染料激光器(美国Cynosure Inc),波长585 nm,脉宽450 μs。常规局部消毒,将激光能量调节到6.0~7.0 J/cm2(7 mm光斑直径),从瘢痕边缘开始,由外周向瘢痕中央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变部位的反应调节能量,以激光治疗后瘢痕表面局部出现紫癜为度。治疗后1周内每日涂红霉素软膏3次,治疗部位避免水接触,1周后紫癜基本消退。随即用2∶1曲安奈德(40 mg/ml)与2%利多卡因混合液,根据瘢痕面积大小,从瘢痕中央进针向边缘方向注射,注射至瘢痕面稍膨胀发白即可。注入的药物不可过深或超过瘢痕范围,以免引起周围正常皮肤组织萎缩。每次曲安奈德不超过40 mg,如有多个瘢痕或瘢痕面积较大则分次治疗。20天后重复激光和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连续4次为一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1)治愈:瘢痕变平,无痛痒症状,触之柔软,瘢痕无充血,按压瘢痕无颜色变化;(2)显效:瘢痕皮损部位痛痒症状轻微存在,瘢痕组织明显变软,无继续增生,原增生部位高度下降,肉眼观察瘢痕组织无明显充血,按压瘢痕组织有轻度颜色改变;(3)无效:瘢痕组织继续增生,隆起,质较硬,颜色鲜红,有痒痛感。
1.4 结果 本组接受1个疗程82例,接受2个疗程19例。治愈85例(84.16%),显效16例,总有效率100.00%。在治愈和显效的101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6例(5.94%),均为注射局部皮损有轻度萎缩。
2 讨 论
病理性瘢痕是指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且旺盛分泌胶原及其它细胞外基质,使伤口愈合后产生高出周围皮肤、发红,并出现各种症状甚至造成外形与功能障碍的一类疾患,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目前临床多用药物防治法、压迫疗法、 硅凝胶膜粘贴法、放射、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磨削法及手术切除等[1,2]。
国内外研究表明[3]综合治疗在瘢痕防治上取得突破和显著疗效。曲安奈德抑制病理性瘢痕生长的机理在于它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减少胶原合成,同时可增加胶原酶活性,加速胶原降解。而585 nm闪光泵浦脉冲染料激光仪最早是利用其“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来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实验证实585 nm脉冲染料激光可选择性破坏瘢痕浅层的微血管,使血管堵塞,内皮细胞变性坏死,瘢痕组织内毛细血管数量显著下降,从而使瘢痕组织内缺血缺氧,胶原酶释放增加,促进胶原降解,同时改变病理性瘢痕组织内的微环境,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从而减少胶原及细胞外基质合成[4]。
染料激光联合醋酸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101例病理性瘢痕具有补充和协同作用。但在治疗中应注意:(1)激光和药物注射不要同一时间进行。如果在激光治疗后马上进行注射药物,那么很难观察到药物的分布情况;如果药物注射后马上进行激光治疗,由于药物注射后组织内压增加毛细血管不充盈,激光能量无法特异性吸收,达不到治疗作用;(2)激光治疗时能量调节要合适,能量太低疗效不显著,能量太高造成瘢痕表面起水疱或继发性损伤;(3)对较大面积瘢痕疙瘩行激光治疗时一定要超过瘢痕边缘至正常皮肤交界处,以控制瘢痕组织血管向外侵袭;(4)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时要注意进针位置和方向。进针位置尽量选择瘢痕中心区,有中心向边缘方向推进注射,这样在拔出针后能最大程度保留住瘢痕组织内药物含量,对于那些增生较厚的瘢痕可选择分层注射。
【】
[1] 王 焱,张国成. 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进展[J].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31(2):75-77.
[2] 刘文阁,李素娟,蔡玉琴.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J].美容医学杂志,2000,9(1):20-22.
[3] Mustoe TA, Cooter RD, Gold MH, et al. 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scar management[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2,110(3):560-571.
[4] 郭丹风,王得昌,周兴亮,等. 染料脉冲激光治疗充血性瘢痕的机理研究[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