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角子宫并内膜异位症伴右侧肾缺如1例
【关键词】 残角子宫;子宫内膜异位症;肾缺如
残角子宫是女性内生殖器临床较少见的一种畸形,合并内膜异位症更少见。本文报道我院近年来诊治的1例残角子宫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资料,并根据1994~2005年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进行复习讨论。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9岁,未婚,因进行性痛经加重2年于2005年11月2日入我院。患者14岁初潮,月经4/30~40天,量较少,痛经并逐年加重,近两年更甚伴呕吐。入院后行直肠-腹部诊:宫体:前位偏小。附件:右侧触及一肿块,约10cm×10cm×10cm。B超示:子宫体积偏小,左卵巢未见异常,右卵巢囊性包块,盆腔右侧类似子宫肌层回声的低回声区,其内见积液。初步诊断为“右卵巢囊肿、双子宫?”。经腹探查左侧子宫小,3cm×4cm×3cm大小,左角部有正常附件相连,右角部光滑无附件,右峡部以索带与一残角子宫相连,大小5cm×3cm×4cm肌性肿快。残角子宫右后方有右侧附件相连,右卵巢增大,见一囊肿直径约8cm,被大网膜包裹,并与残角子宫后壁粘连。切下残角子宫见与其相连的右侧输卵管断端流出咖啡色液体。分离在卵巢囊肿上包裹的大网膜,完整剥除右侧卵巢囊肿,其内见咖啡色液体。术后残角子宫整体观与剖视见图1、2。病理检查结果:(右侧)卵巢囊肿符合巧克力囊肿、(右侧)符合子宫体。出院诊断:残角子宫、右卵巢巧克力囊肿。术后1月余随访,患者月经已来潮,4天干净,无痛经,泌尿系统B超检查示右侧肾脏缺如。术后0.5年随访,患者月经规则,无痛经,妇科B超示子宫及双侧附件大小形态正常。
2 讨论
2.1 残角子宫形成机制 在胚胎发育期间,子宫是由一对纵形的副中肾管的中段经发育合并而构成。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双侧副中肾管的中段未合并,且只有一侧副中肾管发育成为功能较正常的单角子宫,而另一侧副中肾管发育不全而形成残角子宫,一般多伴该侧泌尿系统畸形。本例残角子宫伴有患侧肾脏缺如。
2.2 残角子宫分型 据残角子宫发育受阻程度,可分为3型。I型:残角子宫有宫腔,宫腔与正常子宫宫腔相通;Ⅱ型:残角子宫有宫腔,宫腔具有功能性子宫内膜,但与正常侧子宫宫腔不相通;Ⅲ型:残角子宫无宫腔,为实性肌性结节。
1994~2005年国内文献资料[1~5]共报道残角子宫约680例。未具体描述无法明确分型的200例。可以根据描述分型或者已经明确分型的481例,其中I型残角子宫81例(16.84%);Ⅱ型残角子宫385例(80.04%);Ⅲ型残角子宫15例(3.12%)。681例残角子宫中,66例做了泌尿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发现伴患侧肾脏缺如48例(72.73%)。本例残角子宫为Ⅱ型,患者月经来潮时宫腔积血出现痛经并进行性加重,伴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逐渐增大。对侧属单角子宫,且发育欠佳,因此患者月经量较少。
2.3 残角子宫合并症 (1)残角子宫妊娠。残角子宫681例中,残角子宫妊娠456例(66.96%)。I、II型残角子宫受精卵着床于残角子宫腔或残角子宫侧输卵管。III型残角子宫因其无宫腔,受精卵着床于残角子宫侧输卵管;(2)残角子宫合并内膜异位。报道此类并发症23例(3.38%),多见于Ⅱ型残角子宫。如果残角子宫内膜有功能且与正常宫腔不相通,即会因宫腔积血而出现痛经,甚至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6]。月经来潮时残角子宫宫腔积血,并经输卵管逆流,当逆流经血超过机体的清除能力会造成内膜异位,患侧卵巢异位囊肿多见。本例内膜异位灶即位于卵巢,形成巧克力囊肿;(3)残角子宫合并腺肌症。共报道残角子宫腺肌症7例(1.03%)。Ⅰ型、Ⅱ型、Ⅲ型残角子宫均可并发子宫腺肌症,其中Ⅰ型、Ⅱ型残角子宫因自身发育不良、宫腔积血压力增高易并发子宫腺肌症,而Ⅲ型残角子宫可能为中央有少许内膜,因缺乏黏膜下层而直接侵入基层所致;(4)残角子宫合并滋养细胞疾病。残角子宫葡萄胎5例,残角子宫侵蚀性葡萄胎3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2例;(5)残角子宫并肌瘤。残角子宫平滑肌瘤4例中多发性肌瘤1例。
2.4 残角子宫的诊断和处理 残角子宫是女性内生殖器的一种畸形,发生率很低但误诊率很高。临床表现依其类型及合并症的不同而不同,主要的临床特征有痛经、盆腔包块、急腹症、人工流产吸空等。在常规诊断及处理不能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应考虑到残角子宫的可能。诊断困难时可借助B超、子宫碘油造影、腹腔镜协助诊断。一旦发现残角子宫,要切除残角子宫以防止其增大和压迫正常子宫、杜绝子宫内膜逆流蔓延和残角子宫妊娠的可能。至于是否切除患侧附件或行根治性手术,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是否有生育要求以及症状而定。
【】
[1] 周怀君,石一复,胡娅莉,等.残角子宫妊娠32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3):199-200.
[2] 王慧珍,台秀丽,孙翠芳.残角子宫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4):238.
[3] 何 勉,黄建昭,何卓贤.残角子宫17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1):46-47.
[4] 郑素芳,李 静,金海英,等.残角子宫恶性葡萄胎穿破子宫1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2):116.
[5] 刘惠荣.残角子宫肌瘤误诊1例[J].四川医学,2001,22(2):217-218.
[6] 成俊芝, 郭成秀. 子宫发育异常. 见:曹泽毅主编. 中华妇产[M].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307-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