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兵种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扬,蒋春江,杨继庆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了解某合成兵种部队各兵种在日常的军事训练中发生的各种训练伤的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做好训练伤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训练伤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训练伤发病情况,并进行分类调查统计。结果 各兵种由于训练方式、侧重点、强度各不同,所以训练伤各有特点。步兵训练伤以脚部为主,达33.33%,坦克兵训练伤以腰部为主,达16?6%,炮兵训练伤以脚部为主,达14.63%。结论 各兵种训练伤各有特点,应该针对不同兵种训练特点分别制订相应的训练伤预防措施。

【关键词】  兵种; 军训伤;特点;防护

  Investigation into Features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in Various Armed Services

  Yang Yang, Jiang Chun?jiang, Yang Ji?qing
 
  (1.Medical Bioengineering Department,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PLA; 2.Section of Health,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PLA, Xi'an 7100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features of various kinds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of a certain kind of soldiers from different arms in daily training so as to provide an evidence for accordingly preventing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Methods  Questionnaire on military training injur was designed and applied to the classified investigation into its occurrence. Results  There were various features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raining ways, tension and emphasis. The major parts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were respectively located on feet in infantry (up to 33.33%) and on waists in tankmen (up to 16.16%). Artillery's foot training injury accounted for up to 14.63%. Conclusion  Different servicemen have different features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 sergeants.

  Key  words: various soldier; militay training injury; feature; prevention

    随着陆军装甲化、机械化、合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技术兵种部队在陆军中的比例已超过步兵。由于各技术兵种专业不同,训练的方法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直接导致军训伤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各不相同。为了解各兵种战士训练伤的发病状况,我们用问卷调查方式,发放1 200份问卷,回收970份,总有效率80.8%,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部参训男性官兵970人。年龄18~38岁。其中坦克兵355人;炮兵145人:通信兵100人;汽车驾驶员100人;步兵97人;坦克修理专业69人;后勤人员45人;侦察兵34人;工兵25人。

  1.2  方法 

  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问卷调查采取现场收发的方式。

  1.3  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制定统一诊断标准。明确规定凡在参加军事训练中所发生的骨、软组织或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影响正常训练1 d 以上者诊断为军训伤。

  2  结果

  2?1  各兵种训练伤发生率 

  970名调查者中,发生训练伤286例,各兵种都有发生。各兵种训练伤发生率,见表1。表1  各兵种训练伤发生率(略)

  2.2  各兵种不同部位训练伤构成比 

  见表2。表2  不同兵种不同部位训练伤构成比(略)

  3  讨论

  3.1  1995年,全军训练伤防治研究中心调查表明,全军基础训练(即身体训练)期间的损伤发生率约为24.71%。据本组调查显示各兵种训练伤中发病率最高达80%,最低为17%,平均为35.17%, 高于全军平均水平。分析原因主要是该调查的部队为全训部队,日常训练量大,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对军训伤的防治没有引起一定重视,导致训练伤发生率较高。

  3?2  调查显示工兵发病率最高,达80%;通信兵、步兵、汽车驾驶员较低,为20%左右。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训练量过大。因为工兵分队在该调查部队是先进连队,一些连队干部怕在考核中拿不到名次,所以不按训练大纲施训,盲目攀比,增大训练强度造成的。

  3?3  各兵种不同部位训练伤发生率各不相同。

  3?3?1  坦克兵训练伤的发病特征为腰部最高,肌肉、软组织其次,三处以上的复合伤多见。主要原因为坦克乘员车内减振设备简陋,人体和车体比例不适当,所以导致其腰部及肌肉、软组织发病率较高[1];而且坦克乘员是特殊机动车辆的特殊乘员,其训练作战空间狭窄、环境特殊[2],坦克内对乘员的防护设备不完善,所以导致复合伤多见

  3.3.2  步兵、通信兵及坦克修理专业的训练伤以脚部和关节、软组织伤为主。调查发现主要原因为步兵和通信兵日常训练以5 km 越野跑和障碍、战术等基础训练科目为主,所以导致脚部和关节、软组织伤(主要为踝部)多发。而坦克修理专业技术含量较高,以老兵为主,平时基础科目训练较少,所以当进行基础科目训练时,脚部和关节、软组织伤发病率较高。

  3.3.3  汽车驾驶员和后勤人员训练伤以关节、软组织和下肢、腰部多发。分析主要原因是汽车驾驶员工作性质特殊,坐位训练时间较长,所以下肢、腰部疼痛多发;而且汽车驾驶员和后勤人员平时基础科目训练较少,所以当进行基础科目训练时,脚部和关节、软组织适应能力弱,容易发生损伤。

  3.3.4  炮兵训练伤中脚部、膝部、腰部、下肢发病率较高,并且以复合伤为主。分析主要原因是炮班中各名炮手在训练中各司其职,训练侧重点各不相同,所以导致训练伤全身多处都有发生。

  3.3.5  侦察兵训练伤以腰部为主。侦察兵的训练内容较多,除普通陆军基础科目外还包括格斗、攀登等特殊科目。由于训练强度大、对抗性强,容易造成腰部及软组织、关节损伤。

  3.3?6  工兵训练伤以手部和膝部为主。据调查该部工兵除专业科目外,平时基础科目训练量较大。手、膝部容易受伤的科目主要是400  m 障碍和渡海登岛500 m 障碍。原因是膝关节的内外侧副韧带力矩长、力量差,且周围缺肌肉保护,因而膝关节受伤机会较多。400 m 障碍容易发生损伤的环节是:跳越矮墙时收腿不到位,容易磕碰膝关节;通过独木桥时多因身体平衡失控从桥上跌下,碰伤膝关节。渡海登岛500 m 障碍训练二个难度较大的障碍物是致伤的主要环节:一是攀跃绳梯时,爬上顶杠后多由于恐惧使手推杠迟疑,脚刮杠,身体失控,造成严重摔伤;二是跨越梯式杠,一般在踏2~3杠间,因力量不足踏空摔伤。

  4  建议

  我军现行的军事训练伤防护措施还不够完善,陆军各兵种统一使用相同的防护措施和标准,极大地制约了我军的军训伤防护理论。为此我们建议:(1)广泛采纳各兵种军训伤预防经验,针对各兵种训练特色制定相应的军事训练伤防护措施。(2)提高军训教官的专业素质水平,坚持按纲施训,杜绝带兵人在训练中不遵循由轻到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使部队体能训练逐步向化方向迈进。(3)应强调训练前的热身和非冲击性伸展运动,特别对要进行负重训练的坦克兵和炮兵参训人员,重点进行腰背肌和小腿肌群的伸展运动,同时要注意训练后的放松活动。(4)进行有效的医务监督,对训练量和强度的安排进行调控,防止部队过度训练的现象出现。(5)在现阶段条件下,还应加强卫生宣传,使指挥及参训人员懂得保护与自我保护,以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
    /[1/] 邓运龙.装甲车辆内环境对乘员的制约与对策/[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7,15(2):152.

  /[2/] 马 强,王洪飞.710名坦克乘员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1,19(3):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