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发病至入院的时间在1周以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均为舌淡类患者,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中风。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分为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1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8~81岁,平均(63.39±12.21)岁。伴高血压12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8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脑梗死部位:基底节17例、丘脑5例、小脑3例、脑桥1例、多发性脑梗死4例。病情属重型者6例、中型17例、轻型7例。对照组21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2~79岁,平均(67.01±12.3)岁。伴高血压14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5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脑梗死部位:基底节15例、丘脑2例、小脑1例、多发性脑梗死3例。病情属重型者3例,中型11例,轻型7例。对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治疗前合并症、梗塞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应数据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疗程均为3周,两组均用葛根素注射液(每支5ml,含葛根素0.2g,××有限公司生产)1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并视病情给予20%甘露醇液降颅压,肠溶阿司匹林片75mg,每晚1次口服。对合并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减补阳还五汤口服,1剂/d,分上、下午2次口服,不能进食者予鼻饲,并根据症状加减用药。基本处方:生黄芪50g,赤芍30g,川芎、当归尾、广地龙、桃仁各10g,红花、陈皮各5g。大便次数增多溏薄、苔白腻者去桃仁,加姜半夏10g,白蔻仁粉3g(冲),炒米仁30g;大便秘结者加制军、枳壳各10g。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4]。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评分增加。显效率包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有效率包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2.2 结果
3周后,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治疗3周后临床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对脑梗死的治疗[5]主要为溶栓、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凝制剂治疗,也提到了中药治疗的积极作用。但在基层,溶栓无条件,而中药、方便、安全,应多加观察研究,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历代中医对中风的论述多有记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清代王清任认为中风是气虚血瘀所致,作者从1993年的舌象观察结果看,急性脑梗死患者舌质多偏淡类,也符合这一理论。本研究再运用王清任的理论,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舌淡类急性脑梗死,也收到了一定的疗效。由此可见,只要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运用得当,治疗是可以收到明显疗效的。
【文献】
1 洪善贻,吕振. 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舌质变化的临床意义. 浙江中医杂志,1993,6(28):257~277.
2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5.
3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4 脑卒中综合规范临床(内科)诊治研究方案协作组. 规范治疗急性脑卒中显著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 2005,38 (1):17~21.
5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5.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