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后形成的盆腔囊肿23例分析
本文就本院收治的子宫切除术后形成的盆腔囊肿23例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囊肿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至2004年12月,因良性子宫疾病在本院或外院行子宫切除术(均为开腹手术),术后发现盆腔囊肿而来本院患者23例,年龄37~51岁(平均46岁)。前次手术指征:单纯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或合并一侧卵巢囊肿 。前次手术方式:单纯子宫切除术13例,子宫全切术加一侧附件切除10例。 发现盆腔囊肿距前次手术时间4个月~4年(平均15个月),距再次手术时间8个月~4年(平均18个月)。临床表现:下腹胀,下腹隐痛,腰酸;部分患者无明确症状,在体检时B超发现。 妇检:盆腔触及囊性肿块,大部分边界不规则,活动欠佳,伴或不伴压痛。 B超:多为无回声暗区,呈囊性不全分隔状,囊肿壁薄边界清,直径5~15cm,部分囊肿内可见均匀光点回声。23例术前均行CA-125、AFP、CEA、HCG检查,除2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CA-125达升高外(1例4200IU/L,1例轻度升高),其余患者检测指标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1例在阴道超声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术,穿刺液常规检查及病细胞涂片无异常发现,7例腹腔镜手术,15例开腹手术。
22例手术治疗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其中包裹性积液13例,盆腔粘连严重、解剖结构难辨、卵巢赘生性囊肿合并盆腔粘连9例。手术行粘连分解、包裹性假囊性结构切除或患侧附件切除,过程均顺利,术后平均住院9d。
2 结果
术后病理诊断:包裹性假囊性结构14例,浆液性囊肿5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4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1年(平均6个月),B超复查无盆腔囊肿复发。术后4例仍感腰骶部酸胀,3例接受激素替代治疗。
3 讨论
3.1 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囊肿的发生原因
本组23例均因子宫良性疾病行子宫切除术,术后发现直径>5cm的囊肿,经观察数月仍持续存在。经手术证实,囊肿类型主要为包裹性假囊(60.9%)。生理性盆腔积液由卵巢产生,如果腹膜被感染或损伤,吸收能力下降,由卵巢分泌的液体就可能被周围瘢痕腹膜所包裹,形成盆腔包裹性假囊。盆腔手术(子宫切除)术后造成盆腔腹膜的损伤或者因术后的炎症性反应,导致盆腔腹膜瘢痕形成盆腔粘连,是术后盆腔囊肿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手术当中一定要强调操作轻柔,严密止血;围手术期应予抗炎,以减少术后粘连的发生。良性子宫疾病行子宫切除术时卵巢的去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切除卵巢可以避免卵巢以后发生恶变的可能及避免保留的卵巢可能发生良性囊肿而需再次手术。本组23例术后盆腔囊肿患者,第一次手术方法均为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的子宫切除术,说明保留卵巢的子宫切除术,存在着将来卵巢囊肿复发或增加盆腔包裹性假囊发生的潜在隐患;但另一方面,保留卵巢可以保留其功能,研究表明[1],绝经后妇女的卵巢仍能继续分泌大量的睾酮、雄烯二酮及雌酮,并可通过性腺外转化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所以不少学者认为绝经后5年内切除卵巢都应慎重。
3.2 囊肿的处理方法
23例盆腔囊肿中, 其中有1例术前B超诊断为包裹性积液,经CA-125、AFP、CEA检查均正常,在阴道超声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术,抽出淡黄色液体1200ml后,注入地塞米松、a-糜蛋白酶、庆大霉素抗粘连、抗炎,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说明对此类盆腔囊肿患者,结合前次病变,妇科检查,超声影像及CA-125等肿瘤标记物检查,排除赘生性肿瘤,可以选择B超引导下穿刺术,以免再次手术。
3.3 腹腔镜手术在治疗盆腔囊肿中的作用
本组7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2000年后的病例),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无并发症等优点。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临床应用日益普及,不仅改变了医生的思维观念、技术路线和操作技巧,而且已逐步成为妇科手术治疗的新模式[2]。由于这类囊肿以包裹性假囊组织结构居多,微创的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再次开腹手术造成的粘连,所以是一种 合适的手术选择。但腹腔镜手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3],一般而言,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的经验以及手术难度有关。由于此类患者往往存在致密粘连,甚至肠管粘连或解剖结构难辨,而此时借助操作医生双手的触摸对辨认解剖结构是非常必要的。是否选择腹腔镜手术,应视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且与术者的经验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
1 向阳. 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时卵巢的去留问题. 医刊,2002,37:20~21.
2 朗景和. 新世纪的妇科腹腔镜手术.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289~291.
3 刘彦,张惜阴. 上海市14所近10年妇科内镜手术并发症的分析.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646~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