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方案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政 唐志红 沈红 时间:2010-07-14
 我国是一个乙肝病毒感染的大国,全国有HBsAg阳性者约1.2亿[1]。肾病综合征是肾内科较常见的疾病,其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者亦占相当部分,棘手。作者对本院2003至2005年住院及门诊病人进行随访调查。现就分析结果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15~62岁,平均33岁。均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蛋白尿>3.5g/d,血浆白蛋白<30g/L,总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伴或不伴水肿,且乙肝表面标志物HBsAg均为阳性。所有病例均行肾穿刺病理活检,并排除乙肝相关性肾病(肾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查乙肝标志物HBsAg及HBeAg等均为阴性),其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7例(含IgA肾病9例),膜性肾病7例,膜增殖性肾病4例,微小病变13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3例。

  1.2  方法 

  (1)定组:①联合治疗组(Ⅰ组):拉米夫定、霉酚酸酯、激素,共16例;②联合治疗组(Ⅱ组):拉米夫定、激素,共7例;③单用霉酚酸酯治疗组(Ⅲ组):8例;④单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组(Ⅳ组):9例;⑤对照组(Ⅴ组):用ACEI或ARB治疗,4例。(2)给药方法:强的松1mg/(kg·d)或甲强龙0.8mg/(kg·d)。其中6例曾用大剂量甲强龙针80mg/d,静脉给药10~15d,后改用甲强龙0.8mg/(kg·d),口服,8~12周后渐减量,拉米夫定100mg/d,口服,疗程1年以上;霉酚酸酯1.0~2.0g/d,分2次口服,疗程至少6个月;卡托普利12.5mg,3次/d,渐增至50mg,3次/d 口服;厄贝沙坦150mg,1次/d口服,如患者能耐受,血压维持稳定,可将剂量渐增至300~450mg,1次/d口服。治疗后1、3、6、12、18个月,检验24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及HBV-DNA定量,并观察不良反应,见表1。表1  用药6个月时各组指标记数表(略)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对比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Ⅰ组:16例,随访6~18个月,HBV-DNA滴度均较入院时下降10%以上,下降至105拷贝/ml以下,且肝肾功能无异常。

  2.2  Ⅱ组:7例,其中有6例HBV-DNA定量下降,1例HBV-DNA无明显变化,且有4例24h尿蛋白定量在3个月内均下降至1.5g/d以下,有1例尿蛋白定量有升高,但肝肾功能均维持正常。

  2.3  Ⅲ组:8例,2~3个月内尿蛋白均开始有下降,其中6例HBV-DNA定量变化不大,仅2例略有升高,未影响治疗,同时给予护肝治疗,经6~18个月的观察,肝功能维持稳定, 仅有1例肝功能轻度异常,病毒复制控制良好。有1例血肌酐上升。 

  2.4  Ⅳ组:9例,开始用药3个月过程中,蛋白尿有减轻,肾功能稳定,但7例相继出现HBV-DNA定量的增加,其中5例出现转氨酶上升,而加用拉米夫定治疗,另2例则停用激素,改用保守治疗,单用ACEI或ARB治疗,目前病情稳定。9例中仅2例坚持原方案治疗,经18个月随访,这2例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尿蛋白阴性,且肾功能均维持正常,HBV-DNA定量数量级稳定,肝功能正常。

  2.5  Ⅴ组:4例,仅服用卡托普利或厄贝沙坦,随访6~18个月,其尿蛋白定量稳定在2g/d左右,肾功能均维持在正常水平。肝功能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结果3例正常, 但4例患者HBV-DNA定量稳定在104~108拷贝/ml之间。

  3  讨论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需用免疫抑制治疗,其中激素常可能激活乙肝病毒,致复制加强,肝功能恶化。对于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有效抑制肾病进展又防止乙肝病毒激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则是肾科医者所追求的。目前,乙肝相关性肾病不用激素,已成共识[2]。本研究分析显示拉米夫定+霉酚酸酯+激素的治疗方案,既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又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降尿蛋白效果。该方案未引起肝功能异常且能抑制病毒复制,提示了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抑制病毒复制的良好特性。

  3.1  霉酚酸酯对乙肝病毒的作用 

  霉酚酸酯是霉酚酸(MPA)的2-乙基衍生物,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从而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通常被肾移植受者用做免疫抑制剂。口服后,霉酚酸酯水解为具有活性的MPA,后者为磷酸次黄嘌呤脱氢酶(IMP-DH)的强抑制剂。这种酶受抑制导致细胞内GTP和 dGTP 池的耗竭。MPA已显示能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包括呼肠弧病毒、砂粒病毒、黄热病毒、柯萨奇 B4 病毒、副流感3病毒、EB病毒、黄热病毒、HIV病毒及乙肝病毒[3]等。霉酚酸作为霉酚酸酯的活性代谢产物,被发现能增强鸟氨酸核苷类似物奔息洛韦(penciclovir ,PCV)、娄布卡韦(lobucavir, LBV)等的抗病毒作用[4]。本研究显示单用霉酚酸酯(III组)患者,HBV-DNA定量及谷丙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变化不大,降尿蛋白的效果常出现在用药3个月左右,且下降速度偏慢,但用药0.5年以上多可获得较好疗效。因此,对不愿意应用激素,或有激素应用禁忌证,HBV-DNA定量在105拷贝/ml以下且谷丙转氨酶结果正常的患者,霉酚酸酯可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出现转氨酶升高,HBV-DNA定量数量级增加,则建议加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等。

  3.2  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的作用 

  拉米夫定是抗乙肝病毒的主要药物,主要通过抑制HBV聚合酶,同时终止DNA链的延长,从而抑制HBV复制,其作用较强,用药后1 2周HBV-DNA水平可降为原有的50%~90%,甚至降至可检测水平以下,广泛应用于肝病领域,现已被建议用于肾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也成功应用于慢性乙肝肾移植患者。应用拉米夫定后,病毒血症清除率在67%和 100%之间, 谷丙转氨酶正常率在50%和100%[5]。但其作用短暂,停药后易于复发,故必须长期用药。在本研究中,其作为辅助药物,以用来减少激素的副作用,控制乙肝的急性发作。在应用拉米夫定的23例患者中均表现出良好控制病毒复制作用,表现为HBV-DNA定量下降或稳定,谷丙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保持正常,表现出较好的控制病毒复制作用,这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6,7]。有条件应用者,应积极主张加用,然而,乙肝治疗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开始拉米夫定治疗的最佳时机,抗病毒治疗的合适疗程,根据乙肝病毒的亚型采用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等,均有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去探讨证实[8]。

  3.3  糖皮质激素对乙肝病毒的作用 

  该回顾性调查显示9例单用激素(IV组)的患者7例出现HBV-DNA定量的增高,且7例中有5例患者有谷丙转氨酶升高,这提示激素能激发乙肝病毒复制活性,可能导致慢性乙肝的急性发作。这一结论与当前其它文献研究结果一致[9]。HBsAg(+)者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单用激素。本研究随访发现有1例谷丙转氨酶正常,系用药前HBV-DNA定量<103拷贝/ml者,因此,对于HBsAg(+)肾病患者,如转氨酶正常、HBV-DNA定量<103拷贝/ml,且无条件加用拉米夫定和/或霉酚酸酯者,可试用单独激素治疗,但应密切随访。

  3.4  糖皮质激素+霉酚酸酯+拉米夫定联用(I组)有效的可能机理  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及炎症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治疗,属肾病领域的经典治疗药物。但用于合并乙肝感染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时,常会突显其激化病毒复制的作用。回顾性观察发现,拉米夫定应用后能较好抑制病毒复制,维持谷丙转氨酶的正常,能平抑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霉酚酸酯能促进拉米夫定的抗病毒作用,同时能协同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且有减轻系膜及系膜细胞增生,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这与许多文献报道研究结果一致[10]。

【文献】
    1 邓永珍. 浅谈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以及其意义.医药世界,2006(02):84.

  2 汤力,陈香美,赵威,崔岩. 霉酚酸酯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北京医学,2005, 27(3) :166~169.

  3 Gong ZJ, De Meyer S, Clarysse C,et al. Mycophenolic acid, an immunosuppressive agent, inhibits HBV replication in vitro.J Viral Hepat,1999,6(3):229~236.

  4 Ying C, De Clercq E, Neyts J. Ribavirin and mycophenolic acid potentiate the activity of guanine- and diaminopurine-based nucleoside analogues against hepatitis B virus.Antiviral Res, 2000,48(2):117~124.

  5 Fabrizi F, Martin P, Bunnapradist S, et al. Lamivu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BV-related liver disease afte renal transplantation: an update.Int J Artif Organs, 2005,28(3):211~221.

  6 Deeren DH, De Backer AI, Malbrain ML, et al.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polyarteritis nodosa: two case report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lin Rheumatol, 2004,23:172~176.

  7 Akuta N, Kumada H. Influ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on the response to antiviral therapies.J Antimicrob hemother, 2005,55(2):139~142.

  8 Arosemena LR, Cortes RA, Servin L, Schiff ER. Current and futur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 2005,51(1):77~93.

  9 Vassiliadis T, Garipidou V, Tziomalos K, et al. 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with lamivudine in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a prospective case series. Am J Hematol,2005,80:197~203.

  10 杨永峰, 谭德明,谢玉桃,等. 霉酚酸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初步疗效观察.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05):39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