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肺炎30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病毒性肺炎
依据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进程,作者采用两期辨证的方法,观察60例患者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4月至6月本院发热呼吸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入选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期标准,年龄18~70岁。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合并严重细菌感染,有精神疾患者。入选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9~69岁。随机分两组,各30例。中西医结合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5.33±10.69)岁;发病后至入组时间(5.87±3.71)d;普通型18例,较重型12例。西药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7.57±13.67)岁,发病后至入组时间(6.27±4.74)d;普通型16例,较重型14例。
1.2 治疗方法 (1)西药组:0.9 %生理盐水250ml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静脉滴注,1次/d,连用3d;5 %的葡萄糖250ml加阿昔洛韦注射液0.5g静脉滴注每8h一次,连用6d;适量应用解热镇痛药及化痰药。(2)中西结合组:在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分期辨证原则,进展期治法为清肺解毒、化痰止咳,方药组成为桑白皮20g、黄芩10g、连翘15g、银花15g、生石膏30g、知母12g、浙贝10g、焦山栀12g、橘梗10g、化橘红10g、赤芍12g、瓜蒌仁12g、板蓝根30g、恶寒发热加鱼腥草、柴胡等;恢复期治法为益气养阴、解毒祛瘀,方药组成为南北沙参各15g、元参12g、天麦冬各15g、太子参30g、玉竹12g、花粉20g、川贝6g、丹参30g、三七粉3g(吞服),焦三仙各10g、炒米仁30g、炙必甲20g(先下)。
1.3 观察指标 每天记录体温,每周复查两次X线胸片、血象。症状计分标准:头痛:无计0分,轻微计1分,一般计2分,较剧烈计3分;肌肉酸痛:无计0分,轻微计1分,一般计2分,较剧烈计3分;干咳:无计0分,偶有计1分,一般计2分,频作计3分;呼吸急促:无计0分,活动后气急计1分,休息时也感呼吸困难计2分,静息时喘息明显不能平卧计3分;乏力:无计0分,稍感乏力计1分,容易疲劳、四肢乏力计2分,全身乏力严重计3分;其余头身重、恶寒、汗出、咽痛、口咽干燥、口渴、血丝痰、咳痰、心悸、食欲不振均为有计1分,无计0分。X线胸片计分:将肺分成上中下3个肺野,内外2个带,两侧肺共12个视野,无异常计0分,索条影计1分,低密度影计2分,高密度影计3分,有胸水加1分,心脏增大加1分。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体温正常7d以上,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胸片有明显吸收;有效:体温正常,其余症状为积分降低30 %以上,胸片上病变有所吸收;无效:无好转或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体温 中西结合组体温降至正常所需时间(6.67±3.252)d,西药组(7.80±5.690)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白细胞 白细胞总数中西结合组(8.20±2.58)×109/L,西药组(9.98±9.9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西结合组(69.09±13.06)%,西药组(71.888±12.52)%,淋巴细胞百分比中西结合组(25.73±12.48)%,西药组(24.07±10.88)%;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中西结合组(1.99±0.89)×109/L,西药组(2.43±3.50)×109/L。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3 X线胸片 X线胸片上病变计分,前中西结合组(8.13±4.88)分,西药组(9.93±5.60)分,治疗后中西结合组(3.27±3.27)分,西药组(6.43±6.76)分,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有显著性,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
2.4 全身症状 症状改善率中西医结合组(91.30±11.01)%,西药组(79.92±24.57)%,中西医结合组的症状改善率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病毒性肺炎是由多种不同种类的病毒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肺部炎症,多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常伴气管、支气管炎。引起病毒性肺炎的病毒以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为常见,其他如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鼻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病毒性肺炎隶属于中医“风温肺热病”范畴,由外感风热毒邪所致,一般初起病在肺卫,继而传变入里,少数患者深入心营,甚者热极动风,出现阴竭阳脱,后期毒邪损耗气阴,出现气阴两伤。
作者在临诊发现其证候特点为:卫分证短暂,多为气分证或气营两燔证候,因此在辨证时将其简化为两期辨证治疗,在进展期主要为毒热蕴肺,湿瘀内阻,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不恶寒、心烦、胸闷气促、干咳或带血丝、口苦、舌红、苔黄腻或白腻、胸部X片示肺部阴影不断扩大,当治以清肺解毒、祛湿通络;在恢复期主要为正虚邪恋,余毒阻络,临床表现为热退、汗出乏力、气短纳差、舌淡红苔少,或淡胖、脉细,胸部X线片示肺部阴影稳定或有吸收趋向,应治以益气养阴、解毒祛瘀[1,2]。采用两期辨证治疗病毒性肺炎,可以减轻症状,促进肺部病变吸收,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具有较好的前景[3]。
【】
1 林琳,张敏洲,杨志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实践与探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2):91~94.
2 林琳,韩云,杨志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型肺炎103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6):409~413.
3 贾博琦,鲁云兰,主编.临床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