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早期误诊原因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牛秀德 孙尚见 于小惠 曹汛 

【关键词】  大肠癌 误诊原因

  大肠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三位[1,2]。由于大肠癌相对缓慢,若能早期诊断,早期,其5年生存率可达72%以上[3]。然而,本院自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诊的648例大肠癌中就有443例因早期误诊、漏诊而丧失了早期根治的机会,误诊率高达68.36%。作者就648例大肠癌分析如下,以期能唤起同道对早期大肠癌的警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48例患者中男386例,女262例,男女比为1.47:1。年龄7~86岁,其中<35岁36例;36岁162例;51~65岁293例;>65岁157例。既往史:曾患肠腺瘤状息肉111例(17.13%);溃疡性结肠炎136例(20.99%);肠血吸虫肉芽肿52例(8.02%);慢性痢疾58例(8.95%);阿米巴痢疾39例(6.02%),其它252例(38.89%)。饮食习惯:嗜食高脂肪肉类食品者123例(18.98 %);偏食少纤维素精制食品者156例(24.07%);喜食熏、盐腌、烤、辛辣食物者117例(18.06%)。家族史:有肿瘤家族史90例(13.89%);其中消化道肿瘤32例(4.94 %);家族多发性肠(息肉)腺瘤39例(6.02%)。

  1.2  临床诊断 

  648例大肠癌患者中,结合病史,肛门指诊、影像学、肿瘤相关指标CEA检测、肠镜活检及术后病理,均符合大肠癌的诊断标准。其中乳头状腺癌182例(28.08%);管状腺癌343例(52.93%);黏液腺癌71例(10.96%);未分化癌13例(2.01%)、印戒细胞癌26例(4.01%);其它13例(2.01%)。误诊情况见表1。表1  误诊情况(略)

  2  讨论

  2.1  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本资料显示:高脂肪食谱和纤维摄入不足者(43.05%)、家族多发性肠(息肉)腺瘤病者(6.0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0.99%)、慢性血吸虫病患者(8.02%)、慢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患者(14.96 %),51~65岁男性(45.22%)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本组<35岁36例,最小年龄仅7岁。

  2.2  误诊原因分析 

  (1)对大肠癌发病年龄年轻化趋向认识不足:接诊原因不明的倦怠、纳差、消瘦、贫血的年轻患者时,由于诊断思维局限,对年轻人大肠癌缺乏警惕,未进一步检查导致误诊。(2)对大肠癌早期非典型症状鉴别诊断基本功不扎实:接诊以倦怠、消瘦、腹胀、血便、腹部肿块等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者时,未认真细致进行鉴别诊断,仅满足于“肠炎”、“痢疾”、“痔疮”、“阑尾炎”、“血吸虫肉芽肿”等疾病而导致误诊。(3)询问病史不系统、不详细,影响了正确的诊断思路:忽视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异常等极具诊断意义的现病史中细节症状的询问;忽视相关癌前病变家族多发性肠(息肉)腺瘤病及家族史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既往史的询问;忽视了对病史的综合分析而导致大肠癌的漏诊、误诊。(4)体格检查不细致:90%以上的腹部肿块通过腹部扪诊可触及;95%以上的直肠肿瘤可以通过肛门指诊发现。然而由于过分迷信先进的检查仪器,宁愿让患者耗资近万元去做PET/CT却忽视了最简单易行而又至关重要的肛门指检。或者医生检查手法不到位、体位不得当,肛门指检假阴性时就轻易放弃,使这些极具诊断意义的体征被漏诊。(5)未能及时选用特异性辅助检查手段:对腹痛、腹部肿块、便秘、便血、大便性状异常、消瘦、贫血等复杂的临床表现,未能及时通过血及大便常规+OB试验、血清CEA、盆腹腔B超、CT进行初筛。对疑诊大肠癌的患者,未能针对性的选用肠道气钡双重造影、肠内超声、肠镜乃至活检病理切片等特异性辅助检查手段,进行细致的鉴别诊断。或者活检部位不妥,取材过浅过小,导致病理诊断假阴性,延误了早期诊断、早期根治的机会。

    总之,早期误诊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重要原因,大肠癌高危人群以非典型症状就诊时,必须高度警惕早期大肠癌的可能。只有通过详细、系统的询问病史,耐心细致的体格检查,针对性选择特异性辅检筛查,才能避免早期大肠癌的误诊、漏诊。

【】
    1 蒋国梁. 肿瘤学. 上海:技术出版社,2004.299~303.

  2 吴阶平,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21~1195.

  3 李世荣. 大肠癌早期诊断、和预防.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