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脑电图 P300与智商之间的关系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吴美娟 蒋荣泉 田国强 钱蠡  

【关键词】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

  精神发育迟滞(MR)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现象,是导致残疾的原因之一。作者选择了107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进行脑电图(EEG)、P300与智商的检查,以探讨大脑皮层功能、认知功能与智商之间的关系、检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本院智力残疾鉴定中107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均符合CCMD-Ⅲ[1]的标准,男64例,女43例;年龄16~60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LQWY-N8数字化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安置头皮电极,进行单、双导联描记,检查者合作或基本合作,进行睁闭眼、过度换气诱发试验,EEG的诊断按冯应琨[2]标准。事件相关电位P300采用NTS-2000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按国际10-20安放电极,Cz作记录点,A1或A2作点,Fz接地线。受试者均进行预试,每轮靶刺激50次,取4次P300潜伏期(PL)及波幅(Amp)平均值,PL及Amp测定采用杨文俊[3]的方法。智商测定由本院心理室测查,采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智商等级评定按CCMD-Ⅲ划分:轻度IQ 69~50分,中度IQ 49~35分,重度分II级,分别为IQ 34~20分以下和20分以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卡方检验。

  2  结果

    107例患者中,EEG正常27例、异常80例,其中轻度异常54例、中度19例、重度7例。EEG异常特征为背景活动异常,节律慢波化,高波幅,且θ波、δ波呈弥漫性分布,重度异常有发作性尖-慢波、棘波,有时出现多棘慢波综合,调节调幅差,诱发试验不敏感。大多在颞部,其次为枕部、全头部及部位不定者。P300潜伏期正常值以北大一院正常值为标准(x±3s),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正常值各异。轻度异常:P300潜伏期超过正常值5%~10%;中度:P300潜伏期超过11%~20%:重度P300潜伏期超过正常值21%以上。波幅以正常组(x±2.0s)为下限,低于此下限为异常。本组107例中大多存在波幅降低及潜伏期延长,其中波幅降低最常见,占 72 %,潜伏期延长次之,占56 %,潜伏期和波幅都异常为 32%。107例中IQ轻度63例,中度37例,重度7例。EEG、P300和智商关系见表1,2。表1  MR的EEG变化(略)表2  MR的P300变化(略)

  3  讨论

    精神发育迟滞是由于个体在发育阶段由于某些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社会心理因素等各种原因所引起,临床表现为智力底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本症的患病率高,据报道在1%~10%;对社会危害较大,也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到目前为止,该病的预防和尚无更好的方法。EEG是观察大脑神经电活动的功能学检查,它记录的是大脑皮层的自发生物电活动,能直观显示各频段脑波皮层的分布及功率的强弱,直接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情况,且不受主观意识的改变。EEG的表现为脑电波形分化差,背景活动异常,主要为脑电高度同步化的慢θ波、δ波为优势,分布广泛且高功率,而代表皮层兴奋、活动状态的β波功率较低,高波幅慢活动逐渐增多,调节调幅差相对较差,诱发试验缺乏敏感性。事件相关电位是研究高级神经活动中认知功能的一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指标是P300[4],P300被认为是内在的认知电位,如果其波形异常,表明存在某种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中P300潜伏期的变化是较波幅变化更可靠的指标[5]。P300主要表现为波形分化差,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晚成分正相波明显增大,本检测结果显示,MR轻度者脑神经细胞和大脑皮层受损较轻,EEG异常波较少,P300的异常程度也轻;而MR重度者,脑部受损较严重,EEG异常波较广泛,病理波占主导地位,生理波指数减少;P300的分化就差,波幅降低较明显,潜伏期延长,异常程度较重;说明MR患者IQ程度与EEG、P300的异常有一定相关性,一般呈负相关,即IQ越低,EEG和P300的异常率越高。EEG和P300检测异常,可客观地反映IQ水平的高低,三者结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特别适合在医学(司法)鉴定中使用,因被鉴定者多为刑事犯罪者,其中精神发育迟滞较轻者,他们的理智未完全丧失,具有自我保护或防御能力,在智力测查中会出现掩饰行为,使测查结果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如果EEG、P300和IQ三者能结合测定,可真实反映被鉴定者的大脑损害程度和认知功能,能对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故有直接的价值;而在临床上使用可为MR的早期诊断、分级,为早期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140~141.

  2 冯应琨.临床脑电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1~66.

  3 杨文俊.事件相关电位.新医学,1999,330(5): 298~300.

  4 Iacono WG, Malone SM , McGue M.Substance use disorders, externalizing psychopathology, andP300 event-related potential amplitude .Int J psychophysiol,2003,48(2):147~178.

  5 Thomas KM. Assessing brain development using neurophysiologic and behavioral measures. J Pediatr,2003,143(4 Suppl):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