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下-翼点联合入路治疗单侧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32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侯长卫 邢发杰 马振兴 李林峰 李庆军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本文2000~2004年收治的单侧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32例,手术采用额下-翼点联合入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2~70岁。车祸伤14例,砸伤13例,坠落伤5例;额部着力18例,枕部着力14例;嗜睡5例,浅昏迷12例,中昏迷10例,深昏迷5例。瞳孔正常4例,瞳孔缩小、光反应迟钝10例,单侧瞳孔散大13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CT检查:单纯硬膜外血肿9例,单纯硬膜下血肿8例,严重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和(或)脑内血肿15例。

  1.2  手术方法

  1.2.1  手术入路  参照李家亮报道的额下-翼点联合入路[1],插管全麻后仰卧位,发际内冠状头皮切口,病变侧皮肤切口下端止于耳屏前1cm颧弓水平。皮瓣形成后,颅骨钻五孔:第一孔位于眉间矢状线上;第二孔位于额骨颧突后方关键孔处;第三孔位于第一孔上方约5cm,矢状线外2cm处;第四孔位于耳屏前颧弓上缘水平;第五孔位于第3、4孔之间。肌骨瓣翻向颧弓侧。咬除部分颞磷及蝶骨嵴外侧份,使骨窗前缘尽可能靠近前、中颅窝底。对准备术后去骨瓣者,可直接咬骨窗到以上的范围,可使操作简单化,节省部分开颅时间。

  1.2.2  病灶处理  (1)对术前脑疝者,在开颅时,首先在低位钻一骨孔,发现硬膜张力很高、硬膜下发蓝时,应迅速扩大骨孔至2~3cm,切开硬脑膜排除硬膜下积血,常可使脑压迅速下降、脑疝复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对9例单纯硬膜外血肿,清除血肿、完善止血后,四周悬吊硬膜,在骨折边缘钻孔,以10号丝线将骨折缝合结扎固定成一体后复位,硬膜切5~10mm小口作为引流,预防硬膜下积液形成[2],硬膜外置引流管;(3)8例单纯硬膜下血肿星状切开硬膜,清除血肿;由于术后多有继发性脑水肿的可能,故不缝合硬膜,硬膜下置引流管,悬浮骨瓣;(4)15例严重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和(或)脑内血肿,四周悬吊硬膜,星状切开硬膜清除血肿及挫伤失活的脑组织后,全部去骨瓣减压;其中切除额、颞极行内减压4例,切口置5mm 橡胶引流管通畅引流。

  1.3  结果  良好8例,中残9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8例。

  2  讨论

  2.1  死亡原因  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是最多见的一种颅脑损伤,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比较棘手[3]。本组死亡率为25%,死亡原因多为:(1)术前术后脑干功能衰竭。(2)术中减压不充分,病灶清除不彻底,术后继发恶性脑水肿、脑膨出、迟发性出血,加重脑疝死亡。(3)并发症严重,如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

  2.2  方法选择  原则上手术指征尽量放宽,手术越早越好,保留骨瓣要慎重。对术前有脑疝者,应紧急手术;对没有脑疝者,如果出现意识障碍,CT显示病灶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移位>5mm,环池受压变形者也应尽早手术[4];由于脑挫裂伤患者术后常有严重的脑水肿或可能出现的迟发性血肿,故应以去骨瓣减压为宜,必要时切除额、颞极行内减压、硬膜下置通畅的引流、术后应用强效脱水剂等。对单纯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清除后,如颅内压不高,预计术后脑水肿较轻者,应尽量保留骨瓣。

  2.3  额下-翼点入路的优点  良好的手术显露及有效的充分减压,是手术成功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额下-翼点入路有以下优点[1]:(1)能清楚地显露额颞极、额颞底及侧裂,便于彻底清除额颞部病灶和止血;(2)骨窗范围大,减压彻底、合理、充分,术中可保留部分患者骨瓣,免受再次颅骨成形之苦;(3)根据术中情况,利于采取内、外减压相结合措施,使患者渡过致死性的术后脑水肿关;(4)切口在发际内,不影响患者容貌。

  2.4  重视并发症的处理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4,5]  包括:(1)重视院前救治,纠正休克,改善通气,早期气管切开,保证脑供血供氧;(2)有效控制脑水肿,合理应用脱水剂、利尿剂和颅内压监护;(3)尽早脑复苏,头部戴冰帽,必要时给予冬眠低温疗法;(4)早期有效控制高血糖,晚期纠正低蛋白血症,保持内环境相对的稳定;(5)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尤其是甲基强的松龙的应用,有重要的脑保护作用。

  【】

  1  李家亮,申明峰.额下-翼点联合入路治疗单侧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6(15):328.

  2  陈华辉.神经外科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南京:江苏技术出版社,1984,90-91.

  3  薛庆澄.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50-164.

  4  只达石,崔世民,张赛.颅脑损伤救治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32.

  5  富壮,赵继宗,赵元立.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