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在高龄胆道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高龄;胆道疾病;围手术期;肠外营养
胆道疾病在我国仍然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高龄胆道疾病患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其手术并发症多少,与其围手术期处理有重要关系。本文就肠外营养在高龄胆道疾病围手术期中应用的意义进行总结、分析和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年龄60~95岁,67例患者中胆囊切除43例,胆囊切除加“T”管引流或胆肠吻合24例。常规补液组32例(R):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7岁;肠外营养组35例(PN):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8.6岁。
1.2 方法 (1)PN组术前2天、急诊手术于术后1天开始输注营养液,营养液配方为非蛋白热能按25kcal/d供给,脂肪占总热量约40%~50%,葡萄糖与外源性胰岛素比为(6~10)g:1u;氮量为0.1~0.2g/(kg・d),由复方氨基酸供给,同时加水乐维他、安达美、维他利匹特及电解质,经静脉按普通输液法18~20h匀速输入,一般应用5~10天,并逐步恢复口服饮食。(2)R组常规补液,禁食期间仅靠输注葡萄糖及电解质维持,并逐步恢复口服饮食。
1.3 监测指标 (1)体重:测量术前及术后9天体重。(2)术前及术后第3、7、14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根据病情应多次监测。(3)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4)其他:住院天数、临床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数值用均数±标准差(±s),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67例均临床治愈。PN组自我感觉明显优于R组患者,体力与自我护理能力的恢复较迅速。PN组体重下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8天体重R组较术前减轻约2.5kg以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PN组则接近术前或稍有增加(P>0.05)。血浆蛋白PN组无明显改变,R组术后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肛门排气时间R组与PN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R组7例,其中肺部感染3例,切口延迟愈合4例;PN组静脉炎1例;住院天数PN组少于R组。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指标对比 (略)
注:与术前比较,*P<0.05
3 讨论
高龄胆道疾病患者大多食欲不佳,加之感染、发热、呕吐等因素,往往造成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低蛋白血症。由于各脏器储备能力下降和免疫功能低下,加之病程长且反复发作,部分患者肝脏功能受损伴有黄疸,多数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情况,从而使高龄胆道疾病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增加。近年来,随着对肠外营养应用的研究,认为手术期营养支持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促进伤口愈合及患者的康复,有肯定的效果[2]。术前、术后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可使蛋白质合成增加,减少术后应激期的负氮平衡,对患者术后的切口、吻合口愈合,胃肠功能恢复,防止切口裂开,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至关重要的。本组资料PN组患者的自我恢复能力的感觉、体重和血浆白蛋白变化明显优于R组。
老年患者往往处于水肿前期状态,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更加突出,输液稍多就可能发生末梢循环水肿,如果心脏贮备能力不足,肺弹力纤维障碍,易出现肺水肿,因此,一般老年患者应根据病情适当控制输液量。如不应用肠外营养,为了补充能量,液体量很难控制。本组资料R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PN组明显增高可能与此有关。
本组肠外营养因应用时间短,多数采用周围静脉输注。在应用周围静脉进行肠外营养时应注意液体的浓度,一般浓度>10%的高渗溶液经外周静脉输入,易导致血管变硬栓塞。静脉穿刺时不要连续在一个部位进行输注,应每天更换不同的部位,否则可引起静脉炎,这是PN组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原因。
【】
1 黄志强.肝胆外科的现状与未来.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17.
2 黎介寿.营养支持在外科病人中的作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1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