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中小动脉闭塞症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皓 张柏根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动脉闭塞·下肢·血管腔内技术

  血管腔内技术大中动脉(主髂、髂股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同,而用以治疗腘动脉及远侧动脉,多数学者还是持谨慎态度。但是,近10年来,血管腔内治疗技术迅速,尤其是多种新型导管的相继问世,血管腔内治疗的范围已从大中血管向中小血管扩展。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腘远端及小腿主干动脉的腔内治疗,主要用于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以挽救肢体为目的。近年来,有将适应证扩大到重度间歇性跛行(lifestyle-limiting claudication,LLC)的趋势。

    1 血管腔内治疗效果与手术的比较

      设备和技术的新进展有助于提高膝下动脉腔内操作的成功率和疗效,主要包括非常柔软的长球囊、切割球囊成形和激光球囊成形术等;支架有裸支架、被动和主动抗凝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等。Bosiers等[1]了2002年9月~2005年6月443例(Rutherford 4级355例,5级82例,6级6例)681处膝下动脉病变,经腔内治疗(单独PTA 79例,PTA加支架300例,准分子激光成形术64例)的救肢率和超声随访通畅率,结果显示总的初始通畅率和救肢率6个月为85.2%和97%,1年为74.2%和96.6%,与开放手术结果(2年的首次和二次通畅率分别是73%和93%,救肢率是98.5%[2])相比较,结果令人鼓舞。Kudo等[3]回顾和评价了12年来采用腔内血管成形加支架治疗CLI的效果与外科手术的比较,即将1993~2004年由同一个医生施行的介入和外科手术分成3个时间段(1993~1996年、1997~2000年、2001~2004年)进行比较,共192例患者237条肢体416项操作。平均随访23个月(1~122个月)。结果表明:1)比较第一和第三阶段,初次进行腔内治疗的数量从15次上升至84次(+460%),二次施行腔内治疗的数量从13次上升至57次(+340%),而初次手术的数量从39次降至20次(-49%),二次手术从35次降至18次(-49%)(P<0.0001)。第三阶段的初次通畅率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二阶段(P=0.012),而三个阶段的长期效果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2)腔内治疗已大量取代手术,对CLI的初次和二次治疗是一个简便、安全、有效的操作。3)外科手术可用于不适宜行腔内成形或腔内治疗无明显改善者。

    2 血管腔内治疗的术前评估

      慢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多见于高龄人群,常伴有其他系统慢性疾病。在我国,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尤以多平面、多节段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居多,约占总数的2/3,因而腔内治疗的操作难度较大;虽然创伤小,但常因费时较多,部分患者仍难以耐受。因此,在治疗前必须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动脉病变作详细检查和评估。充分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肾功能,控制心、肺功能不全,了解有无内环境紊乱,了解有无其他并发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及控制情况,改善全身情况。了解血管条件。下肢中小动脉的闭塞性病变常不是单一的,多伴有近端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小腿主干动脉既是腔内治疗的靶血管,又是下肢动脉血流的流出道,腔内治疗后必须要有足够的近端血流才能维持其通畅性。因此,开通近端动脉、建立良好的流入道是保证小腿动脉腔内治疗成功的前提。一般来说,小腿动脉腔内治疗操作能否成功施行,与近侧动脉狭窄程度、闭塞的长度和节段数相关。根据术前下肢动脉的CTA或MRA检查结果,对髂股动脉的狭窄(闭塞)作TASC分型,如髂动脉和股动脉TASC分型为A型和B型的,可首先考虑腔内治疗;如髂、股动脉为C型,可尝试腔内治疗;如为D型,则少有机会进行小腿动脉的腔内治疗。

    3 血管腔内治疗的术中操作

    3.1 导管入路 导管入路既是动脉腔内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治疗导管能否抵达靶血管的先决条件,应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予以选择。1)经患侧股总动脉顺行穿刺置管:适于同侧髂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中上端无明显狭窄者。2)经对侧股动脉逆向穿刺置管,跨过主动脉分叉到达患侧:适于患侧股浅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者,如患侧髂动脉有狭窄,可一并处理。3)经肱动脉穿刺置管:适于需要先处理髂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尤其是不适宜采用2)的入路时。由于肱动脉较细,故往往需要辅以患侧股动脉逆向穿刺行腔内治疗。4)上述2种或3种方法的联合应用:适于伴有双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由于受到导管长度的限制,从肱动脉置管无法到达小腿动脉,因此如果流入道的狭窄或闭塞需要辅以患侧股动脉逆向穿刺置管时,则可二期经患侧股动脉顺行穿刺置管,行小腿动脉腔内治疗。

    3.2 球囊选择 当导丝通过闭塞段动脉后,经导管注入少量造影剂以确定导丝在血管腔内,即可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根据小腿主干动脉的直径,选用直径1.5~3 mm的柔软长球囊,自狭窄段的远端向近端逐段扩张,每个狭窄或闭塞段扩张持续3 min。但同一部位不宜多次扩张以免动脉壁斑块剥离形成夹层。开通股、腘动脉时,应更换球囊导管,通常选用直径4~6 mm的球囊导管。

    3.3 优势动脉 小腿3支主干动脉中,腓动脉是腘动脉的延伸,它虽不直接至足部,但在踝部以吻合支形式与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沟通,因此一般小腿3支主干动脉中如有1支通畅,即可维持远端血供。

    在小腿3支主干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时,应以优势动脉为腔内的靶血管,即造影时显示闭塞段远端动脉有主干或较多分支供应足部。在我院血管外科成功进行小腿动脉腔内治疗的病例中,腓动脉开通的比例明显高于胫前和胫后动脉,即多数患者的腓动脉是供应足部血流的优势动脉。

    4 多种腔内技术的联合应用

      要进行小腿动脉的腔内治疗,首先要开通其近端流入道,而髂、股和腘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单纯PTA往往尚不足以达到开通的目的,需要辅以如下技术。

    4.1 支架技术 经PTA处理后,如出现下述现象,应辅以支架支撑:1)髂、股或腘动脉PTA后,局部斑块剥离形成明显夹层,需置入支架予以固定,以免掀起的内膜成活瓣状或继续剥离,影响血流;2)球囊导管在闭塞动脉段内膜下形成通道,此时需植入裸支架以支撑内膜,维持血管的通畅性。一般在股腘动脉跨关节部位不宜放置支架。

    4.2 留置溶栓导管 在临床实际中常可发现闭塞的动脉段很长,但并非都是动脉硬化性闭塞,很大一部分是由继发血栓形成造成的,此时,可先留置溶栓导管于闭塞段动脉中,持续推注溶栓药物,待血栓溶解后原先的长段阻塞性病变转变为短段,再行处理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更为简捷,效果更好。鉴别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性闭塞的主要依据如下:1)在下肢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基础上有急性加重的病史;2)B超检查,闭塞的动脉管腔内没有强回声斑点;3)操作中导丝通过闭塞段动脉很顺利,且无阻力;4)导管进入闭塞段动脉后造影见腔内絮状充盈缺损;5)球囊导管充盈过程中不出现由坚硬的斑块造成的明显压迹,扩张后造影见絮状充盈缺损。上述情况均有可能为血栓性闭塞,可留置溶栓导管,并根据闭塞段的长度选择溶栓导管注药侧孔的长度。另外在闭塞段动脉开通(PTA或支架置入)后局部出现继发血栓时,也可留置溶栓导管予以及时溶栓。

    4.3 吸栓导管 当操作中发现有少量的新鲜血栓阻塞小腿的动脉主干时,可选用Diver C导管进行吸栓。

    5 结语

      腔内治疗下肢中小动脉闭塞已显示创伤小、近期救肢效果明确的优势,有取代传统旁路术的趋势,但仍有部分患者因严重的多节段、多平面动脉闭塞而不适宜采用腔内治疗或操作失败。对于这类患者,可联合应用旁路术和腔内治疗,即利用腔内技术开通髂动脉流入道和小腿动脉流出道,使经典的跨关节的长段旁路术变为简单的股-腘动脉旁路。这种方法既可减少手术创伤,又能提高手术疗效,将成为今后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主要方法。此外,部分旁路术后再闭塞者,及时应用腔内技术也可使之再度开通。因而腔内治疗介入的最佳时间,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1] Bosiers M, Hart JP, Deloose K, et al. Endovascular therapy as the primary approach for limb salvage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imb ischemia: experience with 443 infrapopliteal procedures[J]. Vascular, 2006,14(2):63-69.

[2] Probst H, Saucy F, Dusmet M, et al. Clinical results of autologous infrainguinal revascularization using grafts originating distal to the femoral bifurcat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 inflow disease[J]. J Cardiovasc Surg (Torino),2006;47(4):437-443.

[3] Kudo T, Chandra FA, Kwun WH, et al. Changing pattern of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critical limb ischemia over 12 years: endovascular vs. open bypass surgery[J]. J Vasc Surg, 2006,44(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