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三伏”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36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俐 黄启嵩 黄金莲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观察疗法贴敷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36例,与同期采用针刺疗法进行比较,观察疗程与疗效。结果:观察组愈显率91%,针刺组愈显率27.7%,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三伏”贴敷疗法明显优于针刺疗法,且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三伏”贴敷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和细胞血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增加,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该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本病发达国家最快,欧美国家占10%,亚洲占5%,我国患病人数2~3千万人,是受累人群最多的医疗问题之一。患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上升,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且病后成人误工、学生误课,现已成为世界问题,公共问题。虽治疗上一时控制症状并不难,但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防止复发。我科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理论,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选择在炎热的“三伏”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病人,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对照组男14例,女24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5年,本组患者在治疗前均做X检查排除其它病变。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7年第二次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全国哮喘会议(青岛)提出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1.3  分析标准 

  ①急性发作期: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②缓解期: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症”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寒哮症”诊断标准;②急性发作期属轻、中度者,非急性发作期属间歇性及轻、中度者;③4周内未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④年龄10岁以上,70岁以下者。

  1.5  排除标准 

  ①年龄小于10岁,大于70岁;②4周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④哮喘持续状态或病情划分为重度、危重者;⑤孕妇、血症、发热、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①中药制备: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法半夏各等份,将药物研成细末(80目),生姜捣烂用纱布包裹过取汁,取大部分姜汁和药末一起混合调成稠膏状,分制成1cm×1cm×1cm圆椎状小药饼。②选穴:肺俞、风门、心俞、膈俞、大椎、定喘、膻中、天突、足三里、气海,每1、2、3伏的第一天各贴一次,也可略提前或延后数天,3次为一疗程,连续贴敷三年统计疗效。③操作:先用姜汁在背部贴敷处来回涂擦3~5遍,再用毛巾擦干背部皮肤取艾绒少许自制成花生米大小的圆锥形放置在上述背腧穴上,从上端点燃艾炷,燃至不能耐受热度时,再更换新艾炷续灸,一般艾灸三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宜;再取上述药饼贴敷诸穴,用5cm×5cm大小麝香止痛膏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嘱病人贴敷24小时揭去,若局部皮肤灼热难忍则最少4小时去之。

  2.2  针刺组 

  ①取穴与时间均同上;②操作方法:取华佗牌针灸针28~30#,1~1.5寸针灸针,在上述穴常规皮肤消毒后,先肺俞、风门、心俞、膈俞、天突穴斜刺,其他穴均直刺,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继续下一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①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观察一年未见复发;②好转:症状减轻或者发作次数减少;③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3.2  治疗效果(见表)表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略)

  4  讨论

  4.1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Ⅰ型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性病证,可见多种急慢性疾病中。相当于中医学的“哮病”、“喘病”。本病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丹溪云:“哮病专主于痰”故取白芥子辛温,温肺豁痰;细辛辛温,散寒化痰;甘遂苦寒,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可达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治喘满;元胡苦辛温,通经行气,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法夏辛温澡湿化痰以除胸中痰涎;生姜辛热,温肺化饮;诸药合用,镇咳祛痰,解痉平喘,驱邪治标,豁痰利气,且药性多辛温,具发散走窜之功;灸贴背俞穴可通过皮肤吸收,药力循经透入肺脏,协同经络生理调节机制,调整脏腑功能。据报道三伏贴敷可刺激植物神经使患者过低的CD+8升高,能有效控制合成LgE的B细胞功能,使患者增大的cd4+/cd8+比值减小,cd4+细胞功能相对减弱,过高的I—L4降低最终导致LgE生成减少;从而抑制气道炎症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逐渐改善肺功能,改善微循环而达到长期缓解乃至消除症状的目的。

  4.2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前后左右,联络脏腑器官的道路。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处所。故取肺俞解表宣肺,肃降肺气;心俞宽胸降气,宁心安神;膈俞和血止血,宽胸降逆;天突宣通肺气,消痰止咳;膻中降气止喘,理气止痛;肾俞温补肾气,纳气平喘;气海温肾调经,回阳固脱,还有强壮作用。上述穴贴敷后,经过药物的发散走串,借助腧穴通经络、均气血、祛邪扶正而达止喘之功。

  4.3  从临床治愈疗效看,以年龄小、病程短,连续贴敷3个疗程的患者为多数。且对寒冷及冬季发病者疗效最好,不定型发病者次之,热型及夏季发病者较差。若贴药后,多见局部皮肤充血潮红,少数有皮肤搔痒甚至起小水疱这是正常现象,可涂2%龙胆紫或皮炎平霜预防皮肤感染,以免影响下次贴敷,贴药期间禁生冷海味及辛辣食品,嘱病人多做鼻部按摩。

  4.4  本法有效率达93%,有标本兼治、防病治病之功,发病时贴有减轻症状,还可以减少β2受体激动剂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未病时贴敷有预防哮喘、感冒作用。症状轻者易恢复,若伴发慢支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则效果较差。

  4.5  《时方妙用·哮证》“哮喘之病寒邪伏肺俞,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倦房劳亦发”。故哮病患者平时要注意七情、饮食保暖,防止感冒,戒除烟酒嗜好,加强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4.6  “三伏”治疗,是天气最热,人体皮肤毛孔开大,腠理疏松,经络气血畅通,肺气舒畅,有利药物的渗透和吸收,可使药物辛温宣肺之力得到更好的发挥。而深达脏腑缓解症状,这对预防哮喘成不可逆性气道阻塞有积极意义,不失为治疗哮喘的有效方法。

【】
    [1] 叶任高,陆再英.内[M].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2003:32.

  [2] 石学敏,唐玉秀,周行晓.针灸治疗学[M].普通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2002:46~50.

  [3] 胡志光.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T细胞亚群和IL-4D的影响[J].针灸,1999,19(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