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筋膜炎35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邓云特,胡志勇,岳君秋,毛军,毛永荣    

【摘要】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 NDF)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亚型及免疫表型。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观察35例NDF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临床资料并复习。结果 NDF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好发于全身皮下组织,常见于上肢和躯干;临床表现以生长迅速和体积较小为其特征。临床亚型以皮下型最多见。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增生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呈束状、半漩涡状或S形排列,无多形性细胞,核分裂易见;疏松的黏液样基质;丰富的血管及红细胞外渗,以及不规则组织裂隙等。组织学亚型有4型:粘液型(10例)、肉芽肿型(15例)、巨细胞型(2例)、纤维瘤型(8例),分别反映病变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免疫表型显示Vimentin、SMA、MSA阳性表达,S?100和CD34阴性表达。结论 NDF是一种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病理形态复杂,成分多样,熟悉其临床特征和组织学构型,可避免误诊为肉瘤。

【关键词】  结节性筋膜炎;组织病;免疫表型


    结节性筋膜炎(NDF)是一种自限性反应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1],临床并不少见但报道较少,易误诊为肉瘤,又称“假肉瘤性筋膜炎”。本文报道35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点、亚型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收集湖北省天门市一和湖北省肿瘤医院1995年1月~2005年12月病理诊断NDF共35例,全部为手术切除标本。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17例采用免疫组化EV两步法,抗体Vimentin、MSA、SMA、CD68、CD34、S?100等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35例NDF中男19例,女16例。发病年龄20~58岁,平均34.6岁,其中20~40岁占62.5%。发生于上肢24例(上臂16例、前臂7例、肘部1例),下肢2例,躯干7例(腹壁3例、胸壁3例、肩胛1例),头颅和乳腺各1例。肿块大小1~3cm,皮下结节可活动。3例有轻微疼痛和压痛。病程1周~1年不等。起初生长较快,然后渐停生长。临床亚型:皮下型28例,筋膜型5例,肌内型1例,头颅型1例。

    2.2  病理检查

    肉眼见:肿块大小1~3cm,边界不清,无包膜。切面灰白色,有的见暗红区域或粘液样区域。

    组织学观察:形态变异很大。典型病例中4种构型具有诊断意义:(1)增生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呈束状、半旋涡状或“S”型排列,瘤细胞核肥大淡染,多形性不明显。30例见核分裂像,无1例有病理性核分裂;(2)疏松的粘液样基质:除细胞密集区外,至少部分区域疏松、粘液样,呈羽毛状结构或组织培养样生长;(3)红细胞外渗:纤维母细胞束间有丰富的小血管及微小出血;(4)常有不规则裂隙或小囊,其内可见组织细胞样细胞。此外尚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增生的胶原束玻璃样变等改变。

    组织学亚型:本组病例根据病理特征有4种亚型:(1)粘液型(10例):粘液基质明显,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核呈卵圆形,空泡状,核分裂多,炎细胞较少。(2)肉芽肿型(15例):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增多,较多的胶原纤维呈条索状和束状分布,明显的炎细胞浸润。(3)纤维瘤型(8例):纤维母细胞较丰富,明显的玻璃样纤维化,有的形成特征性的瘢痕型纤维。(4)巨细胞型(2例):有较多散在多核巨细胞。

    2.3  免疫组化

    17例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SMA、MSA均呈阳性表达,CD34、S?100均呈阴性表达,7例呈CD68阳性(其中2例巨细胞型均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肌纤维母细胞分化。

    3  讨论

    结节性筋膜炎又名 “假肉瘤性筋膜炎”,既非炎症也不是真正的肿瘤,易误诊为恶性肿瘤[2?4],据报道误诊率达到50%,其中20%过度诊断为肉瘤[3]。本组曾有2例误诊为纤维肉瘤,1例误诊为粘液型脂肪肉瘤。

    临床上,NDF有两个重要特征是生长迅速和体积较小[2,5],病程大多不超过1~2个月,大小一般2cm以内,几乎不超过5cm。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但更常见于青壮年。本组病例均为单个结节,大小1~3cm,多数在1个月内形成境界不清的皮下活动性结节。20~40岁占62.5%。患者年龄较大者一般病史也较长,但起初生长快,尔后渐停生长。常见部位依次为上肢、躯干和头颈部,头和颈部多见于儿童[1,3]。罕见部位有血管内、头颅、眼睑、外阴、腮腺、口腔、关节、乳腺等处。本组35例,发生在上肢24例(68.6%),躯干7例,与报道一致。Dayan等[6]报道口腔粘膜NDF发病高峰为30~40岁(比发生于其它部位的NDF晚十年)。最常见的部位是颊粘膜(52.8%)和嘴唇(16.7%),且病程从3天到2年,近61%患者病程超过1个月,比发生于其他部位的NDF病程更长。

    Enzinger将结节性筋膜炎分为三型,即皮下型、肌内型和筋膜型。其他少见特殊类型有头颅型筋膜炎、血管内型筋膜炎和骨化性筋膜炎[1?3]。三型中以皮下型最为多见,本组占80.0%(28/35)。5例筋膜型沿小叶间隔生长,浸润脂肪组织,形成不规则星状突起的结节。1例肌内型病变为位于肌肉内直径3cm的椭圆形肿块。1例头颅型伴有颅骨受累。头颅型主要见于两岁以内的婴儿,好发于男婴,主要累及颅骨外板和相邻的头皮软组织,并可向下蔓延穿过颅骨内板进入脑膜[2]。X显示溶骨性缺损周边常有硬化边缘。除纤维母细胞增生外病变周围含有骨碎片[3]。血管内型筋膜炎罕见,发生于30岁以内。主要位于皮下组织,累及小和中等大血管的管壁和管腔,常累及静脉,偶尔累及动脉,或动静脉同时受累[2]。有时为单个结节全部或部分突入血管腔内,有时为多结节,丛状或蛇状,预后较好。骨化性筋膜炎有时具有结节性筋膜炎和骨化性肌炎两种图象,但无骨化性肌炎的成熟骨带。有时只有结节性筋膜炎一种图象伴有骨化生。

    最新文献报道[7],关节内NDF最常发生于年轻人膝部,较皮下或肌肉内NDF病史长,作者搜集10例:膝部7例,手2例,踝1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3岁(9~50岁)。病变大小2~4cm(平均2.6cm)。此病容易误诊为腱鞘巨细胞瘤、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滑膜软骨瘤病、炎性关节炎等,免疫组化表型与典型NDF一致。

    NDF 组织形态学复杂,成分多样,其组织学构型有:(1)增生活跃的(肌)纤维母细胞形成半旋涡状或S形构型;(2)疏松的粘液样基质背景;(3)丰富的血管及红细胞外渗;(4)不规则组织裂隙或小囊;(5)核分裂像多见但无病理性核分裂;(6)增生的毛细血管和炎细胞浸润,一般不见浆细胞和中性白细胞;(7)增生的胶原间质伴水肿和黏液变或胶原束玻璃样变;(8)常见多核破骨样巨细胞。上述成分在不同病例和同一病例不同区域均有所不同,其中(1)~(4)项具有诊断学意义[4]。我们认为掌握上述构型特征,结合临床年纪轻(20~40岁)、病变小(小于2cm)、病程短(2~4周)及位置浅(皮下多见)的特点一般诊断不太困难。NDF组织学类型一般分为粘液型、肉芽肿型和纤维瘤型,这可能反映了病变的不同时期即早期、中期和晚期[3]。文献报道还有富于细胞型、巨细胞型、修复型、化生型、增生型及嗜酸性筋膜炎等亚型,了解各种亚型对识别NDF多态性有帮助。由于本病生长迅速、细胞丰富、较多核分裂像和浸润性边界,易误诊为肉瘤。但病程往往较短、肿块位置表浅、低倍镜下可见波浪状(半旋涡状或S形)的宽胶原带、有红细胞外渗、不见病理性核分裂等可资区别,故称“假肉瘤”。鉴别诊断包括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纤维肉瘤、粘液型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皮肤神经纤维瘤、皮肤粘液瘤等。

    结节性筋膜炎的真正病因尚不清楚,各家意见仍不一致。10%~15%患者有外伤史似乎支持该病变的反应性本质。有研究检测出1例结节性筋膜炎中存在15p11.2, 16p11.2和16p13.3的克隆性重排,推测其为一种良性肿瘤而不是反应性病变[8]。另有研究使用HUMARA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在粘液性、细胞性、纤维瘤样病变中均检测到结节性筋膜炎的多克隆性细胞构成,认为结节性筋膜炎确实是反应性病变[9]。

    结节性筋膜炎的免疫表型中,Vimentin、SMA、MSA均阳性,desmin、S?100和角蛋白阴性,支持肌纤维母细胞性分化的本质。

【文献】
  [1] Weiss SW, Goldblum JR. Enzinger and Weiss’s soft tissue tumors/[M/]. 4th ed.Mosby:St. Louis, 2001.250?266.

/[2/] Fletcher CDM,Unni KK,Mertens 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sift tissue and bone/[M/]. 3rd ed.Lyon:IARC Press, 2002. 47?49.

/[3/] 范钦和.软组织病/[M/].第1版.江西:江西技术出版社,2003.40?46.

/[4/] 郑坚,Philip W.Allen.结节性筋膜炎201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8(1):10?13.

/[5/] 回允中主译.ROSAI & ACKERMAN 外科病理学/[M/]. 第9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2244?2246.

/[6/] Dayan D, Nasrallah V, Vered M. 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s of myofibroblastic tumors of the oral cavity: 1. Nodular fasciitis/[J/].J Oral Pathol Med, 2005, 34(7):426?435.

/[7/] Hornick J L,Fletcher C D M,Intraarticular nodular fasciitis?A rare lesion clinicopathplogic analysis of a serious/[J/]. Am J Surg Pathol, 2006,30(2):237?241.

/[8/] Donner LR, Silva T, Dobin SM. Clonal rearrangement of 15p11.2, 16p11.2, and 16p13.3 in a case of nodular fasciitis: additional evidence favoring nodular fasciitis as a benign neoplasm and not a reactive tumefaction/[J/].Cancer Genet Cytogenet, 2002, 139(2):138?140.

/[9/] Koizumi H, Mikami M, Doi M, et al. Clonality analysis of nodular fasciitis by HUMARA?methylation?specific PCR/[J/].Histopathology, 2005, 47(3):3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