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川崎病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赖晓亚,赵晓东,张伟,唐雪梅,王墨,王晓刚,吴道奇,王敏,李秋,杨锡强

【摘要】  目的:婴儿川崎病(KD)临床特征,探讨我国婴儿KD诊断标准。方法:分析2002年1月~2006年7月间24例小于6月龄住院KD患儿临床资料,6~12月龄、1~5岁KD为对照,比较临床、实验室特征及诊疗情况。结果:小于6月龄组与6~12月龄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6月龄组较1~5岁组眼球结合膜充血和草莓舌发生率低(χ2=8.571,P<0.05),皮疹出现时间晚(t=2.165,P<0.05),发热持续时间长(t=2.649,P<0.05);6~12月龄组较1~5岁组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高(χ2=4.876,P<0.05)。结论:婴儿KD临床表现不典型,小于6月龄持续发热患儿即使无KD临床表现,亦应寻找炎症反应证据及动态观察冠脉病变,以早期诊断及改善预后。

【关键词】  婴儿;川崎病;临床特征;冠脉病变;超声心动图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国外报道小于6月龄KD患儿临床表现常很不典型,我国婴儿川崎病是否亦有类似情况尚不清楚。本文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7月期间小于6月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相同时间段内随机抽取的6~12月龄及1~5岁KD患儿作对照,比较婴儿KD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诊断情况,以提高对婴儿KD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06年7月小于6月龄住院KD患儿24例,同时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别从相同时间段内的94例6~12月龄及853例1~5岁KD患儿中抽取同例数的患儿作为对照,分析各组患儿临床资料。典型KD诊断标准[1]:发热5 d以上,伴下列5项主要临床表现中至少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KD。(1)四肢变化: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2)急性期多形性皮肤损害,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3)双侧眼球结合膜充血;(4)口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5)颈部淋巴结肿大。不完全型KD(incomplete KD)诊断标准[2]:发热超过5 d,以上5项临床表现不足4项者。小于6月龄KD疑诊标准为:发热5 d以上,有炎症反应指标明显增高,伴冠脉病变或IVIG使用后热退。冠状动脉病变(CAL)诊断标准[3]:(1)超声心动图(UCG)示冠脉内膜回声增强;(2)冠脉扩张:0~3岁冠脉≥2.5 mm,~9岁冠脉≥3.0 mm,~14岁冠脉≥3.5 mm;(3)冠脉瘤(CAA):不同形状的冠脉扩张,冠脉内径为4~7 mm;(4)巨大冠脉瘤(GCAA):冠脉内径≥8 mm。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Fisher's精确概率;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小于6月龄KD组(一组)中,男17例(70.8%),女7例(29.2%),城市13例(54.2%),11例(45.8%);6~12月龄组(二组)中,男15例(62.5%),女9例(37.5%),城市16例(66.7%),农村8例(33.3%);1~5岁组(三组)中,男15例(62.5%),女9例(37.5%),城市15例(62.5%),农村9例(37.5%)。三组性别比例χ2=0.490,P>0.05,城乡比例χ2=0.818,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研究对象的选取符合随机性原则。

  2.2  临床表现

  2.2.1  各组KD临床特征
 
  如表1、2所示。小于6月龄KD组临床表现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口唇充血皲裂、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肢端硬肿或脱皮。符合发热+5项主要表现者1例(4.1%),发热+4项主要表现者9例(37.5%),发热+3项主要表现者10例(41.7%),发热+2项主要表现者3例(12.5%),发热+1项主要表现者0例,仅有发热而无任何主要表现者1例(4.1%),达到典型KD诊断条件的共10例,占41.7%。6~12月龄KD组符合发热+5项主要表现者6例(25%),发热+4项主要表现者11例(45.8%),发热+3项主要表现者4例(16.7%),发热+2项主要表现者3例(12.5%),无发热+1项或无任何主要表现者,达到典型KD诊断条件的共17例,占70.8%。1~5岁组符合发热+5项主要表现者11例(45.8%),发热+4项主要表现者9例(37.5%),发热+3项主要表现者4例(16.7%),无发热+2项或1项或无主要临床表现者,达到典型KD诊断条件的共20例,占83.3%。表1  各年龄组KD临床表现发生例数及比例(略)注:使用χ2检验,-为使用Fisher's精确概率计算,*P>0.05,#P<0.05表2  各年龄组KD临床表现出现时间比较(略)注:使用t检验,*P>0.05,#P<0.0
       
  小于6月龄组KD眼球结合膜充血、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草莓舌、指趾端脱皮和肛周脱屑发生率较另两个年龄组低,卡疤红肿发生率较另两个年龄组高,口唇充血皲裂、皮疹和手足硬肿发生时间晚于另两个年龄组,肛周脱屑发生时间早于另两个年龄组。小于6月龄组与6~12月龄组各临床特征发生比例及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6月龄组与1~5岁组比较,其眼球结合膜充血和草莓舌发生率较低(χ2=8.57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疹出现时间较晚(t=2.1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2月龄组与1~5岁组比较,其腹泻发生率较高(χ2=4.0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2  各组KD实验室特征 

  如表3、4所示。小于6月龄组PLT在第一周升高不明显,亦无降低,第二周内PLT值明显高于另两组,第一、二周内WBC值较高,血沉、CRP值显著升高,小于6月龄组与6~12月龄组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6月龄组与1~5岁组比较,其第一周内WBC值较高(t=2.380,P<0.05),第二周内PLT值较高(t=4.1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组和三组第一、二周H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可能为不同年龄组生理性差异。6~12月龄组与1~5岁组比较,其第二周内PLT值较高(t=2.2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L发生率较高(χ2=4.8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各年龄组KD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略)注:使用t检验,*P>0.05,#P<0.05,括号内为实查例数 表4  各年龄组KD超声心动图及心肌酶谱结果比较(略)注:使用χ2检验,为使用Fisher's精确概率计算,*P>0.05,#P<0.05,括号内为实查例数

  2.2.3  各组KD患儿发热持续时间、诊断及效果比较 

  结果见表5。IVIG 2 g/(kg·次)、1 g/(kg·次) 第一次或第二次静脉滴注后24 h内热退视为有效,否则为无效。个别患儿于热退后使用IVIG。小于6月龄组使用2g/(kg·次) 1次者7例,其中有效4例,无效2例,热退后使用1例;使用2 g/(kg·次) 2次者1例,有效1例;使用1g/(kg·次)1次者6例,有效2例,无效2例,热退后使用2例;使用1 g/(kg·次) 2次者7例,有效4例,无效2例,热退后使用1例;未使用IVIG者3例。IVIG总有效率64.7%。

    6~12月龄组使用2 g/(kg·次) 1次者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使用2 g/(kg·次) 2次者1例,有效1例;使用1 g/(kg·次) 1次者10例,有效6例,无效3例,热退后使用1例;使用1 g/(kg·次) 2次者3例,有效3例。IVIG总有效率75.0%。

    1~5岁组使用2 g/(kg·次) 1次者6例,有效6例;使用1 g/(kg·次) 2次者12例,有效10例,无效0例,热退后使用2例;使用1 g/(kg·次) 2次者6例,有效5例,无效1例。IVIG总有效率95.5%。

    小于6月龄组与1~5岁组比较,其发热持续时间较长(t=2.6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于6月龄组使用IVIG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另两组。表5  各年龄组发热持续时间、诊断、治疗比较(略)注:使用t检验,*P>0.05,#P<0.05

  3  讨论
   
  KD的发病高峰为1~2岁,1岁以下特别是6个月以下发病较少,且多为不完全型KD,CAL发生率较高[4]。本组资料中,2002年1月~2006年7月住院KD患儿,小于6月龄组24例(2.5%),6~12月龄组94例(9.7%),1~5岁组853例(87.8%)。有报道1岁以下患儿不完全型KD的发病率是1岁以上者的4倍左右,因此小年龄组KD临床表现不典型,一些症状和体征出现较晚或不出现。本组资料中,各组比较结果仅少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尚小有关。小于6月龄KD组临床表现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口唇充血皲裂、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肢端硬肿或脱皮,与国外相关报道[5]一致。小于6月龄组KD肛周脱屑发生时间早于另2个年龄组,1~12月龄组CAL发生率高于1~5岁组,与相关报道[6]一致。小于6月龄组在急性期WBC值显著上升,在相关研究[2]中近50%病人WBC>15×109/L。PLT升高在第一周不明显,亦无降低,第二周PLT升高,有报道[2]在第三周是高峰,在本研究中因住院时间有限,未能表现出来。有CAL者PLT更高,可见PLT显著升高为CAL的危险因素之一[7]。KD合并腹泻,系肠粘膜小血管炎引起的肠功能紊乱所致,本组资料显示<12月龄的两组腹泻发生率高于1~5岁组。各年龄组KD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以男性为多。
   
  据Tseng等报道,1岁以下年龄组KD冠脉病变的发生率较高,为35%左右,与本组资料一致。可能与两方面因素有关:(1)婴儿KD临床表现不典型,不能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导致发热持续时间较长,血管炎症反应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最终导致CAL的发生率增加;(2)婴儿KD对IVIG敏感性较低,治疗效果欠佳,CAL发生率增加。由表5可见,小于6月龄组KD发热持续时间长于使用IVIG时间约2天,接近IVIG治疗无反应型KD的诊断标准:(1)KD发病后10 d内,使用单剂IVIG 2 g/kg治疗,36 h后仍发热(≥38 ℃),且除外继发感染,并至少伴KD一项主要表现;(2)体温退后复升,并至少伴KD一项主要表现。据报道[5],血沉升高及病初即有UCG异常者更易为IVIG治疗无反应型KD。IVIG治疗无反应型KD患儿的CAL发生率明显高于对IVIG治疗敏感的患儿[6],因此,小于6月龄组KD使用IVIG后仍持续发热者,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如接受第2剂IVIG治疗,加用糖皮质激素)以减少CAL的发生。
   
  目前,对于小年龄组KD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若严格按照典型KD的诊断标准,则可能漏诊部分KD,失去IVIG治疗的最佳时机,使机体免疫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最终可能发生CAL。由表5可见,小于6月龄组KD诊断时间晚于使用IVIG时间,诊断及使用IVIG时间晚于另两个年龄组,亦可证明小婴儿KD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为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病程后期疑诊,使用IVIG后体温下降或有下降趋势,确诊KD。KD诸多临床症状中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和肛周脱屑为特征性表现,但指趾端脱皮出现较晚,一般在病程10 d以后出现,因而失去早期诊断的价值。本组资料,小于6月龄组KD肛周脱屑的发生率较高,说明肛周脱屑的出现有助于小于6月龄组KD的诊断,可以作为小于6月龄组KD早期诊断依据之一。卡疤红肿发生率较另2个年龄组高,亦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病程中WBC值较高,第二周内PLT值明显高于第一周,血沉、CRP值较高,也有提示作用。因为婴儿KD临床表现少,CAL发生率高,故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即使目前没有KD的临床特征,也应及早做心脏彩超检查,并定期复查,可提高KD的早期诊断率。

【】
  [1]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 Endearditis, and Kawasaki Disease.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Kawasaki disease [J]. Circulation, 2001, 103: 335?336.

  [2]Newburger JW, Takahashi M, Gerber MA, et a1.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 on Rheumatic Fever, Endocarditis and Kawasaki diseas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J]. Circulation, 2004, 110: 2747?2771.

  [3]胡亚美, 江载芳, 主编. 诸福棠实用儿 [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698?705.

  [4]ALEXANDRA F, STANFORD T. Kawasaki Disease: Summary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J].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06, 74: 1142?1148.

  [5]Sittiwangkul R, Pongprot Y, Silvilairat S, et 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intravenous gammaglobulin?resistant Kawasaki disease [J]. Singapore Med J, 2006, 47(9): 780?784.

  [6]张 伟, 李 秋, 赵晓东, 等. 942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J]. 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 324?328.

  [7]Yanagawa H, Nakamura Y, Yashiro M, et al. Incidence survey of Kawasaki disease in 1997 and 1998 in Japan [J]. Pediatrics, 2001, 107(3):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