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例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史强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280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以下儿童发生不良反应较多;药物中以β?内酰胺类所致不良反应较多,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应重视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关键词】  抗感染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儿童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耐药、过敏、菌群失调等使其成为潜在的危害。儿童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许多系统和脏器发育尚未完善,决定了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不同,特别是新药,由于长期缺乏儿童用药安全性的临床依据,因此,加强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分析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对提高儿童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对2006年我院收集、上报至北京ADR监测中心与抗感染药物有关的ADR报表280例的患儿基本情况、ADR所涉及到的药物、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
   
  280例ADR报告表中,男165例(58.93%),女115例(41.07%);<1岁63例(22.50%),1~3岁64例(22.86%),4~6岁67例(23.93%),7~10岁60例(21.43%),11~14岁22例(7.86%),15~18岁4例(1.43%)。提示10岁以下患儿的ADR发生率较高。

  2.2  原发疾病与既往过敏史
   
  280例ADR病例中呼吸系统疾病196例,消化系统疾病31例,神经系统疾病19例,免疫系统疾病15例,泌尿系统疾病3例,其他疾病16例。呼吸系统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91例,其次为肺炎75例,扁桃体炎18例,支气管炎12例,这与儿童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相符。有既往过敏史者38例(13.57%),无既往过敏史者237例(84.64%),既往过敏史不详者5例(1.78%)。

  2.3  ADR涉及的药物
   
  ADR涉及的药物共30种,其中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见表1。

  2.4  给药方式
   
  单一用药253例(90.38%),合并用药27例(9.62%);静脉注射197例(70.36%),口服给药79例(28.21%),肌内注射4例(1.43%)。

  2.5  ADR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结果见表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

  2.6  ADR发生时间
   
  ADR于1 d内发生者269例(1~30 min 126例,30 min~1 h 76例,1 h~1 d 67例),占96.02%,2~7 d发生者9例(3.21%),>7 d发生者2例(0.71%)。

  2.5  ADR因果关系评价与转归
   
  根据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ADR判断标准评价,肯定2例,很可能232例,可能46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例(0.71%),分别为静脉注射阿奇霉素和头孢呋辛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经及时抢救处理均治愈。

  表1  ADR涉及的抗感染药物类别与例数(略)

  表2  ADR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略)

  3  讨论
   
  280例ADR病例中原发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196例),10岁以下发生率较高,提示该年龄段为疾病易发阶段。ADR大多是静脉用药时出现。静脉给药是儿童常用给药途径,也是儿童发生ADR的主要原因,因此,应提倡根据病情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静脉给药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儿童ADR的发生。
   
  据报道有其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药物过敏的发生率较无过敏史者高4~10倍[1]。本文中,13.57%的患儿有药物过敏史,因此,医护人员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并将其过敏史详细纪录在病历上并告知家属,以避免再次应用该类药物而引起不良反应。对于高敏体质患儿,用药时应密切注意观察,做好抢救措施,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及时处理。
   
  本文结果显示,头孢菌素类与大环内酯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最多,分别占65.71%和25.00%,可能与头孢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临床应用较多有关。头孢菌素的过敏性休克类似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两类药物间呈现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过敏[2],而对头孢菌素过敏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过敏,需要警惕。
   
  280例不良反应中有2例为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因其发生迅速,后果严重,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高度重视。阿奇霉素所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寒战、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据报道有些患者出现以剧烈腹痛为先兆的过敏性休克[3]。头孢呋辛所引发的ADR与阿奇霉素类似,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原的多样性(药物分子、分解物、聚合物、杂质)和抗体的不均一性,使预测过敏反应的现有方法(皮试)缺乏可靠性。头孢类抗生素皮试假阳性、假阴性问题突出[4],故即使皮试阴性也不能放松警惕。在使用抗生素药物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包括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史等,对防止过敏的发生意义重大。在使用药物时应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药物,在输液中和输液后1 h应密切观察,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同时给予抗休克、抗过敏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
  [1] 梁 雁, 鲁云兰.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5(2): 77.

  [2] 陈新谦, 金有豫, 汤 光. 新编药物学[M]. 第1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7.

  [3] 严新华, 余佩珍. 注射用阿奇霉素以腹痛为先兆的过敏性休克1例[J]. 应用药学杂志, 2003, 20(1): 25.

  [4] 张 玲, 曹敬花. 影响皮试结果的因素[J]. 河北医学, 1999, 5(10):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