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30例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用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坐骨神经痛。方法:通过对门诊30例患者的病例分析,在基本药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合理地加减变化治疗。结果:经过治疗30例患者中,有27例痊愈,2例病情好转,1例中途停止治疗。结论: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法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明显,简单易行。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坐骨神经痛;病例分析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常见性、多发性疾病,它常常使患者痛苦不堪,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2000年至2005年,笔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方的方法,对门诊3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30例均来自门诊,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2岁~70岁,病程1周~5 a。
1.2 诊断标准 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的放射性痛。神经根病变时,咳嗽、喷嚏等动作常使疼痛加剧。为了减轻负担,脊柱常有侧弯,卧床时膝部常有微曲;坐骨神经分布区有压痛点,如腰(旁)点、髋点、臀点、腘点、腓点、踝点、蟅点等;坐骨神经牵扯征呈阳性,直腿抬高试验60°内疼痛明显,抬举困难,超过60°反而减轻;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由于病因不同,尚可有其相应的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
1.3 治疗方法 基本药方:黄芪30 g、当归12 g、川芎9 g、桃仁10 g、红花9 g、地龙13 g、赤芍9 g。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我们可以通过对药物进行适当的加减变化进行治疗。如偏于风寒者加桂枝10 g、防风10 g;风湿盛者加苍术10 g、白术10 g、木瓜15 g;疼痛偏重者加制川乌9 g、制草乌9 g;麻木偏重者加白僵蚕10 g、全虫6 g。总之,灵活变通加减组方,病程短者、发病急者宜化瘀生新,通络止痛;病程长者、病久体亏宜补养气血,舒筋止痛。以上方药加水500 ml,煎30 min取汁150 ml,二煎加水300 ml,煎15 min,取汁150 ml;2次取汁混合,分早晚温服,1剂/d,1个疗程6 d。
1.4 疗效标准 痊愈标准:自觉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下肢活动自如,无疼痛、麻木、抽掣感。
2 结果
30例病患中,27例痊愈,其中1个疗程治愈者15例,2个疗程治愈者12例。治愈率90%;2例好转,1例中途停止治疗。
3 病案举例
许某,42岁,干部,患者以右下肢疼痛1个月,加重3天后就诊。1个月前患者干家务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疼痛轻,未曾用药,仍坚持干家务劳动,遂于次日出现右下肢疼痛并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小趾。即在当地卫生所治疗,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1、消炎痛、布洛芬等药物,症状时轻时重。3天前诸症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查体温:36.5℃,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痛苦面容,精神差,被动体位,皮肤弹性好,皮肤黏膜无改变,无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度良好,查腰椎及横突无压痛。环跳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即诊为:(右)坐骨神经痛,以“补气活血,舒筋止痛”立法,给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 g、当归12 g、川芎9 g、桃仁10 g、红花9 g、干地龙12 g、木瓜子15 g、刘寄奴15 g、桂枝9 g、伸筋草30 g、甘草6 g、生姜3片。6剂药用水煎服,日服一剂。第2次来就诊时,患者诸症状消失,环跳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继以上方3剂告愈。
4 讨论
坐骨神经痛是由坐骨神经本身及其邻近组织的病变所引起,属中医的“痹证”范围。临床上有真、假坐骨神经痛之分。真坐骨神经痛为神经根受压所致,假坐骨神经痛因神经干受邻近组织病变影响所致。痹证为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是较为棘手的疑难病之一,《黄帝内经·素问》中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中医学在数千年的过程中通过辩证应用中药治疗痹证,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古医家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壅遏血脉,气血不得以畅行。痹阻掣痛是痹证的发病机制。补阳还五汤最早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用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截瘫、下半身痿废等等。原方用生黄芪,本方则重用炙黄芪以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配当归活血,有祛瘀而不伤血之妙,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补阳还五汤灵活化裁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补气行血、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以达病根而获佳效。因此,被许多医者所推崇。
【】
[1] 张伯臾.中医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