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与母乳中人巨细胞病毒关系的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喂养母乳中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的关系。方法:产生新生儿黄疸喂养的母乳为黄疸组,正常新生儿喂养的母乳为对照组,检测母乳中HCMV?DNA和HCMV?IgG,同时检测黄疸新生儿血液中HCMV?DNA。结果:黄疸组母乳HCMV?DNA阳性率为88.0%,HCMV?IgG阳性率为93.0%,血清HCMV?DNA阳性率为4.0%,对照组母乳HCMV?DNA阳性率为89.0%(P>0.05),HCMV?IgG阳性率为98.0%(P>0.05),两组母乳HCMV?DNA和HCMV?IgG的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母乳中人巨细胞病毒没有关系。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母乳;人巨细胞病毒
近年来新生儿黄疸有逐渐上升之势,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有多种,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 BMJ)是其中一种,母乳性黄疸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是通过检测母乳中HCMV,探讨其是否与BMJ有关。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来我院新生儿科门诊就诊,有黄疸新生儿100例,年龄12 d~60 d,平均年龄(30.2±10.0)d,用无菌试管取他们喂养的母乳4 ml,另一无菌试管抽取新生儿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母乳和血清于-20℃保存。同期在我院儿童保健科选取100例正常新生儿喂养的母乳,年龄30 d~48 d,平均年龄(30.6±2.3)d。
1.2 试剂和仪器 HCMV?DNA 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HCMV?IgG抗体诊断试剂盒由珠海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实时荧光PCR仪器iCycler iQ,BIO-RAD(美国),酶标仪RT-6000(Rayto)。
1.3 方法 取1 ml母乳于1.5 ml离心管中,13 000 r/min(15.7 rcf)离心5 min,吸取中间乳清400 μl于一离心管,吸取管底沉淀加入另一离心管。装有400 μl乳清的离心管13 000 r/min离心5 min,吸取中间乳清200 μl于另一离心管作为检测HCMV?IgG的标本,标本不做稀释,按试剂说明书操作检测HCMV?IgG。装有沉淀的离心管加入1 ml无菌生理盐水,再13 000 r/min离心5 min,去掉上清液,用无菌生理盐水重复洗涤两次,留管底沉淀,向沉淀物中加入50 μl DNA提取液充分混和;血清标本直接取50 μl血清于1.5 ml离心管中,加入50 μl DNA提取液充分混和。100℃加热10 min,然后放4℃保存30 min以上,13 000 r/min离心5 min,取2 μl上清液作为反应模板。DNA扩增条件:93℃预变性2 min,然后93℃ 45 s,55℃ 120 s共做42个循环。结果判断根据荧光强度曲线判断标本或标准达到阈值时所需要的循环数(Ct值),Ct<40为阳性,Ct 值=0为阴性,根据定量曲线病毒载量。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1.5处理。
2 结果
黄疸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了100例母乳,母乳HCMV?DNA阳性率较高,达到88.5%,但两组母乳HCMV?DNA阳性率的比较(P>0.05)和阳性标本平均病毒载量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意义,结果见表1。同时检测了黄疸组的新生儿血清HCMV?DNA,只有4例阳性,阳性率为4.0%。阳性血清标本的平均病毒载量为2.7×104 Copies/ml。黄疸组和正常对照组母乳HCMV?IgG的阳性率分别为93.0%、98.0%,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母乳HCMV?DNA检测结果比较(略)
注:两组阳性率比较,χ2=0.049,P=0.825;两组阳性标本平均病毒载量比较,t=0.984,P=0.326。
表2 两组母乳HCMV?IgG检测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HCMV属于疱疹病毒科,人一经感染,HCMV可长期潜伏体内,HCMV易潜伏于外分泌腺组织(如乳腺)[1],我国育龄妇女90%以上都感染过HCMV,本研究母乳中HCMV?DNA阳性率高达88.5%,但黄疸组新生儿血液HCMV?DNA阳性率只有4.0%,说明虽然母乳HCMV阳性率较高,但新生儿感染HCMV还是较低。黄疸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母乳HCMV?DNA阳性率的比较(P>0.05)和阳性标本平均病毒载量比较(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和母乳中是否带有HCMV没有关系,与资料[2,3]报道不一致。母乳中含有HCMV,同时母乳中又含有HCMV?IgG保护性抗体,可以中和HCMV,因此大多数新生儿没有出现感染症状,只有极少数被感染,是否会是HCMV存在毒力株和非毒力株,这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HCMV?IgG不能定量检测,是否与母乳中HCMV?IgG含量有关,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母乳性黄疸的致病机制还有几种解释,有学者提出, 母乳中的孕?3(α)、20(β)?二醇[prename?3(α),20(β)?dial ]竞争性抑制婴儿肝脏内的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使未结合胆红素(UCB)葡萄糖醛酸化,即转化为结合胆红素(CB) 的能力下降,造成UCB 的积累并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但有人直接将孕?3(α)、20(β)?二醇给新生儿口服1 mg ,共5 d~7 d未引起黄疸,未能证实此推测成立。母乳中所含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 及胆盐刺激脂酶(bile salt?stimulated lipase ,BSSL) 等脂酶活性偏高,使母乳中三酰甘油水解成不饱和非酯化脂肪酸增加,从而对肝脏内的UDPGT 产生竞争性抑制[4]。国内外普遍认为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母乳中含有β? 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D) ,抑制了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使游离胆红素在血中浓度增高。国内有学者报到母乳及粪便β? GD 活性浓度增高不仅与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有关,而且与其严重程度及病程经过密切相关[5]。张秀丽等[6]对母乳性黄疸20例的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检测发现,BMJ 患儿的血清T3下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黄疸消退后T3恢复正常。母乳性黄疸的致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但若婴儿黄疸长期不退,又会对婴儿大脑的发育有影响。
【】
[1] 刘克洲,陈智.人类病毒性疾病[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6?435.
[2] 张莉,曹春兰,王树杰,等.黄疸婴儿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荧光定量PCR检测[J].妇幼保健,2006,21:3430?3431.
[3] 徐震,王家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J].新生儿科杂志,2000,15(3):118?120.
[4] 李东杰,赵英,于东睿,等.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人们军医,2005,48(7):418?419.
[5] 周晓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3):159.
[6] 张秀丽,杨国仁,施文洁,等.婴儿母乳性黄疸血清甲状腺激素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