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46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和平,张惠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肝病;分析;药物

  随着临床用药种类日益增加, 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高,资料显示,药物性肝病约占所有药物损害病例的10%~15%[1],其发生率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由于其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多样化,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本文对我院住院的4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7年至2005年在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46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0岁~76岁,平均年龄42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住院病历,记录服药史、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各种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用药及转归。诊断标准[2]:给药后1周~4周内出现肝损害的表现;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等过敏现象;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大于6%;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临床和病理征象;巨噬细胞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阳性;肝炎病毒标志如HBsAg、抗?HBc、抗?HAV(IgM型)、抗?HCV、抗?HDV、抗?HEV等阴性;偶尔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损害。凡具备上述第一条,加上2~7项中任2项者,即诊断为药物性肝炎。

  2  结果

  2.1  用药情况  本文涉及致病药物34种,其中西药25种,中药9种。用药途径为口服或静脉滴注,均按常规成人剂量,没有超量给药,具体用药种类及例数见表1。

  表1  引起46例肝脏损害的药物分布(略)

  2.2  临床表现、分型及实验室结果

  2.2.1  肝细胞损伤型  共39例,由抗结核药、抗生素、抗肿瘤药、中药、降糖药、解热镇痛药等引起。大多数病例于服药1周~1个月间发病,临床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多有乏力、纳差、腹胀、恶心、呕吐,无发热及皮肤瘙痒,2例出现皮疹,26例有黄疸,5例出现肝肿大,胆红素<85 μmol/L 21例,胆红素<170 μmol/L 4例,胆红素>170 μmol/L 1例,ALT 200 U~800 U,最高者达1 400 U,AST 50 U~450 U,ALP<180 U/L,13例轻型患者无黄疸,症状轻微。

  2.2.2  肝内胆瘀型  共7例,因应用壮骨关节丸、复方炔诺酮、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芬氟拉明引起,此型潜伏期较长,大多服药时间在1个月~2个月,表现乏力及消化道症状轻,黄疸重,其中5例有明显皮肤瘙痒,2例有发热,胆红素平均180 μmol/L,ALT 90 U~500 U,AST 80 U~300 U,ALP>200 U/L,黄疸消退缓慢,恢复正常时间1个月~3个月不等。

  2.3  治疗及转归  确诊后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卧床休息,应用强力宁、甘利欣、维生素C、茵栀黄、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对于胆汁瘀滞明显者应用熊去氧胆酸或糖皮质激素治疗,一般病情恢复较快,平均约1个月肝功能恢复正常,个别胆瘀者3个月左右肝功恢复正常,所有病例预后好,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药物转化成有活性的代谢物,大部分药物在体内被转化成稳定的代谢物,但有少数药物被转化成有潜在毒性的活性代谢物,或者经细胞色素P?450使药物氧化成有活性的亲物,或者由细胞色素P?450对某些还原性去卤素化起催化作用,形成相应的自由基;或者通过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本身将一些药物还原成自由基,直接损害肝脏,药物干扰肝细胞的代谢过程。有些药物会影响胆红素、胆汁和脂肪的代谢,对肝细胞主要结构有毒性作用,造成直接损害甚至导致肝细胞的坏死。药物诱发免疫变态反应介导的肝损害[3]。药物性肝病可分:可预知者:药物的毒性和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均较明了,肝脏病变可在动物实验中复制,如四氯化碳;不可预知者:主要是用药者对某种药物具有特异反应所致,此种肝损害不能在动物中复制,如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5 g~2 g,仅2 d~3 d即可产生黄疸和血清酶的变化[4]。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很多,包括药物本身的因素、个体因素、原发病的影响、性别和年龄、药物的疗程、剂量、给药方式及联合用药的影响、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等[5]。有资料表明,能造成肝损害的药物有1 000余种[6],可谓种类繁多。本组病例观察到的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有9类34种。抗结核药、中药、抗生素是引起肝损害最常见的药物,占60%,其中中药导致的肝损害有10例,占总病例的21.74%,居第二位,目前临床医生对抗结核药的肝毒性比较重视,但对中草药致肝毒性认识还比较肤浅,普遍认为中草药来源于植物,与西药相比,其毒副作用少或轻微,其实,我国古代医学家将中草药的毒性分为“小毒、有毒、大毒、极毒”,并认为“是药三分毒”。过去70 多年里,人们发现全世界有350种植物有肝脏毒性的生物碱[7]。近年来中药制剂引起的肝损害日益增多,据目前多数报道,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占全部药源性肝损害的23%~33%[5]。已有中草药中毒导致死亡的报道[8]。由于每种中草药化学成分复杂,且方剂或中成药大多由数种中草药组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多基于经验,缺乏多种临床对照试验和药物毒实验,其肝损害的发生率和危害性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及漏诊。本组病例中,临床症状以乏力、纳差、尿黄、恶心多见,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ALT及AST的升高,部分患者出现黄疸,与一般病毒性肝炎不易鉴别,另外,本组病例中有11例患者临床症状轻微,多是在查体时发现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易被漏诊。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药物种类的迅速增加,特别是非处方药物的种类不断扩大,患者自行服药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的概率增加,DILD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我国在肝病患者中,药源性肝损害构成比约0.46%~1.08%,而亚临床型的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远比有症状者为高,临床容易被忽视,这提醒我们医务人员一定要熟悉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超常规剂量用药,在应用新药时,要注意监视各种毒副反应,对肝肾病患者,新生儿、老人和营养障碍者,药物的使用和剂量尤应慎重考虑。对有过DILD的患者,应避免再度给予相同或化学结构相类似的药物,尽量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文献】
    [1] 李健,程香普,崔静,等.36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0,9(3):216?220.

  [2] 黄泳齐.肝病与全身性疾病[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246.

  [3] 叶维法,钟振义.肝胆病诊断学[M].天津:天津技术出版,1997:488.

  [4] 池肇春.新编实用肝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471.

  [5] 蔡皓东.药源性肝损害[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2:103?105.

  [6] Biour M,Jaillon P.Drug?induced hepatic diseases[J]. Pathol Biol Paris,1999,47(9):928?937.

  [7] 陈成伟.药物与中毒性肝病[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00?505.

  [8] 王招定,王光利.中草药致小儿肝脏损害18例报告[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