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9例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蒋英,符青松,袁丹,李虹,陈咏芳   

【摘要】  目的:了解本地区不同年龄段患者梅毒血清学阳性率。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9 159例,静脉采血经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进行初筛,阳性者经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诊试验。结果:9 159例门诊及住院患者梅毒初筛试验阳性率为6.08%(557/9159),梅毒确诊试验阳性率为6.01%(551/9159);0岁~20岁门诊及住院患者梅毒初筛试验阳性率为4.41%(83/1881),梅毒确诊试验阳性率为4.35%(82/1882);21岁~51岁门诊及住院患者梅毒初筛试验阳性率为6.68%(413/6184),梅毒确诊试验阳性率为6.63%(410/6184);51岁~60岁门诊及住院患者梅毒初筛试验阳性率为5.55%(49/882),梅毒确诊试验阳性率为5.44%(48/882);≥60岁门诊及住院患者梅毒初筛试验阳性率为5.56%(12/212),梅毒确诊试验阳性率为5.19%(11/212)。结论:本地区门诊及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阳性率处于较高水平;梅毒患者以青壮年为主;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梅毒进一步的扩散和流行。

【关键词】  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梅毒的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它是一种危害性比较严重的性传播疾病,占全国八大性传播疾病的第四位[1]。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991年至2001年全国性病呈增长趋势,梅毒患者年增长率为51.63%[1]。深圳市作为发达、流动人口密集及服务行业兴旺的城市,性病的增长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梅毒感染率名列前茅。因此,为了了解本地区不同年龄段梅毒的感染率,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梅毒初筛试验及确诊试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9 159例,年龄0岁~86岁。

  1.2  方法与试剂  静脉采血取血清,并且同日进行测试。所有门诊及住院患者标本经TRUST进行初筛,阳性者经TPPA进行确诊。TRUST试剂购买于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TPPA试剂购买于日本富士株式会社。

  2  结果

  9 159例门诊及住院患者梅毒初筛试验阳性率为6.08%(557/9159),梅毒确诊试验阳性率为6.01%(551/9159),不同年龄段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9 159例门诊及住院不同年龄段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一览表(略)

  3  讨论
  
  梅毒的病原体是TP,人是唯一宿主,它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性传播疾病。早期侵犯皮肤黏膜,传染性强,晚期以侵犯心血管与神经系统为主,破坏性强。它不仅引起全身性损害,同时还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性梅毒[2]。广州市梅毒流行病学10 a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地区梅毒感染率呈增长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梅毒发病率低于1/10万,到2000年,梅毒发病率高达42.38/10万,在全国居各大城市之前例。婚外传播是梅毒传播的主要因素,高达79.88%,并且发病年龄以20岁~39岁年龄组居多,占梅毒发病人数的74.5%[3]。上述情况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地区门诊及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阳性率处于较高水平,阳性率为6.08%(557/9159),并且以青壮年为主。究其原因如下:深圳是一个发达的城市,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为梅毒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服务行业兴旺发达,商业性活动在梅毒的流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年轻人的性开放和对刺激生活的追求;社会性病防治的健全和医疗诊断技术的提高,可以防止梅毒患者的漏检。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TRUST阳性率为6.08%,TPPA阳性率为6.01%,说明TRUST检测方法存在着部分的假阳性。因为TPPA是以TP为抗原,针对的是TP的特异性抗体。而TRUST是以心磷脂(包括卵磷脂和胆固醇)为抗原的检测方法,针对的是TP的非特异性抗体。磷脂在生物界广泛存在于细胞线粒体表面,非梅毒性疾病也可以产生针对心磷脂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4],例如肿瘤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妊娠等[5]。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呈长升趋势。为了防止梅毒进一步的传播和扩散,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加大力度进行宣传,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梅毒感染的危害性以及传播途径;加强对性活跃期人群安全性,大力推广避孕套的使用;加强对性高危人群的监测;做好婚前和产前检查;健全性病防治网络;提高医疗诊断技术,并且对梅毒患者进行,减少患者的痛苦。

【】
    [1] 龚向东,叶顺章,张君炎,等.1991年至2001年我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2,35(3):178?182.

  [2] 刘鹏.梅毒螺旋体的检测技术与应用现状[J].实用医药杂志,2005,22(10):939?941.

  [3] 张锡宝,韩尔阳,汤少开,等.广州市梅毒流行病学十年回顾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2,29(2):225?227.
  
  [4] 周美萍,石冬敏.13 168例普通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J].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5,15(4):675?676.

  [5] 朱晓亮,曾 抗,李建华. RPR和TPPA在梅毒血清学试验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14(2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