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诊断
【摘要】 目的:探讨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提高CT检查对本病价值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3例经临床证实的婴儿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结果:脑内出血5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硬膜下血肿2例,出血破入脑室1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硬膜下血肿2例,均为单侧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1例。结论:CT检查可确定颅内出血的部位及范围,且能随访疗效及判断预后,是诊断维生素缺乏症并发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 颅内出血;维生素K;CT
维生素K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碍性疾病。本病发生于1周内的新生儿称为新生儿出血症,发生于婴儿期者称为迟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素缺乏症。常合并颅内出血及肺出血而导致死亡,严重颅内出血常遗留后遗症。本病起病急骤,病情严重,容易误诊。CT检查可确定颅内出血的部位及范围,且能随访疗效及判断预后。本文收集我院2001年6月至2006年11月经临床证实的婴儿期维生素K缺乏症共13例,着重分析其颅内出血的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本组13例CT检查, 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5 d~101 d,平均49 d。无围产期窒息史及产伤史,均母乳喂养。尖叫6例,嗜睡12例,呕吐9例,抽搐7例,发热5例,拒奶8例;前窗隆起12例;肌紧张7例,贫血10例。实验室检查:凝血时间延长12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0例,血红蛋白<60 g/L 11例,血小板计数>100×109/L 9例,腰穿为血性脑脊液7例。
1.2 设备及检查方法 CT设备使用SIEMEAS SOMATOM AR 型全身CT扫描机,保持患儿头部固定,烦躁患儿给予10%水合氯醛灌肠。以OM为基线,全部病例均作轴位扫描,层厚层距10 mm,部分病例加扫5 mm层厚,均为平扫。
2 结果
CT表现:脑内出血5例,表现为脑内团块状高密度灶,密度均或不均呈混杂密度,CT值50 Hu~70 Hu。患侧蛛网膜下腔变窄,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均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合并硬膜下血肿2例, 合并梗死1例,合并双侧额叶硬膜下积液1例(图1、图2、图4)。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表现天幕缘、脑池、脑沟、脑裂内高密度影,少数呈铸型,脑室形态正常,中线结构无移位。硬膜下血肿2例均为单侧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型高密度影,有占位效应(图3)。脑室内出血1例,表现为双侧室及第三、第四脑室内高密度影,合并脑裂高密度铸型。
图1 左侧额叶大片混杂高密度影,枕顶部颅板下及纵裂密度增高,中线明显右移。(略)
图2 右侧颞叶见大片低密度灶,其间可见高密度影(略)
图3 左侧额颞部颅骨内板下见大片混杂高密度影,纵裂密度增高,左侧裂池及脑沟部清,左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右移(略)
图4 右侧天幕缘及右枕叶大片高密度灶,颞叶颅骨内板下亦见少许高密度影;双侧额叶颅骨内板下还可见液性密度影。右侧颞叶密度减低,侧裂池及脑沟不清,右侧脑室受压变小中线梢左移(略)
3 讨论
3.1 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原因及发病机制[1~3] 常见病因有:维生素K摄入不足:单纯母乳喂养,而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少;机体合成障碍:各种原因造成肠道菌群受抑制影响维生素K合成;机体吸收不良:脂肪吸收障碍、肝功能异常等可致维生素K吸收不良、活性受限制。发病机制:维生素K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所必须的辅酶,缺乏上述因子将使凝血活性丧失,从而使出凝血时间延长,造成自发出血,此为主因。婴儿时期颅内血管发育尚不完善,血管壁菲薄,同时又缺乏结缔组织的支持保护,而此期脑发育又特别迅速;颅内血管都需要发生相应改变,以致颅内精细平衡被破坏,此为造成自发性出血的解剖学基础。惊厥易诱发颅内出血:由于发生惊厥缺氧,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血液外渗出现脑质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3.2 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CT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直接观察颅内病变,确定性质,防止误诊;确定病变部位,明确出血的类型及出血程度;能动态观察病变,估计临床预后。本组11例经及时治疗病情明显好转,治愈出院。随访暂留后遗症者2例均为较严重的混合性出血,经CT复查,示脑萎缩、血肿吸收,脑软化灶形成。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蛛网膜下腔61%(8/13),其次是硬膜下及脑实质,脑室内出血少见,本组仅1例。多部位混合出血是本病CT特征的一个显著特征。本组混合性出血占40%(5/13):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CT表现颅骨内板下的新月形高密度影及脑实质内团块状高密度影,表现典型,诊断较容易;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时,表现为大部分脑沟(脑池)的高密度铸形,诊断不难;出血量少时,分布范围局限,常常仅见直窦、大脑纵裂池处部分高密度铸形; 少量出血最常发生于纵裂池处,需与大脑廉钙化鉴别,有国外学者[4]报告16岁以下的儿童未发现大脑廉钙化,因而认为儿童如发现大脑廉部位的高密度影,应怀疑为SAH;也有国内学者[5]认为在直窦高密度铸形处,其宽度如超过5 mm时,即可肯定SAH的诊断; 如鉴别困难时,短期内复查CT可帮助诊断,如高密度影变薄、变淡或消失,则为SAH的可靠证据。脑室内出血:大量出血时,脑室铸形明显,诊断容易;少量出血时,表现为双侧或单侧侧脑室后角高密度铸形,上界与脑脊液交界处形成液?液界面(界面征),侧脑室轻中度扩大;如为单侧脑室后角铸形,则需鉴别脑实质内出血;通常脑室内出血常有液?液界面征,且走行与正常脑室走行一致—从前外向后内方向成形,灶周无脑水肿、邻近脑室无受压变形、短期内复查脑室内出血吸收迅速等征象可帮助鉴别。总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CT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以直接观察颅内病变,确定性质,排除易与之混淆的其他疾病,防止误诊。可以确定病变部位,明确出血的类型及出血程度。 能动态观察病变,估计临床治疗预后。CT是诊断维生素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
[1] 朱新进,方昆豪,潘爱珍.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探讨[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10):620.
[2] 贾玉贤.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J].实用儿科杂志,1994,9:201.
[3] 朱萍,李欢民.低钙惊厥与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关系初探[J].中华儿科杂志,1991,3:171.
[4] Dolinskas C A.A sign of subarachnoid bleeding on cranial computed to mograms of pediatric head trauma patients[J].Radiology,1978,126:409.
[5] 龙晚生,赵汝庸,方昆豪.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特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