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诱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护理;原因分析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系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1],常在急症出现后1 h内死亡,91%以上的SCD是心律失常所致。发生前可有或无心脏病表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主要的原因,西方国家约占80%[2],国内冠心病患者逐渐出现年轻化,SCD也随之在增加。有统计资料表明,猝死占总死亡人数的15%~32%,SCD约占猝死的60%~70%。我科自2002年至2005年救治过36例SCD的患者,针对SCD的多种诱发因素,为了更好地预防SCD事件的发生,做出相应的护理策略,我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6例SCD中,男28例,女8例,男女比为3.5∶1;年龄33岁~82岁,平均年龄49.2岁。冠心病者24例(66.7%),心肌病者5例(13.9%),其他疾病者7例(19.4%)。诱发因素中,精神因素4例(11.1%),餐饮不当9例(25.0%),体力劳累13例(36.1%),其他因素10例(27.8%)。
2 诱因分析
2.1 精神因素 精神刺激或紧张,情绪激动或压抑,生活方式改变或负担过重等均可诱发SCD。有报告估计,40%的SCD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而促发。上述因素可影响神经、血管中枢,使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心肌兴奋性提高而诱发心血管事件,甚至出现SCD。
2.2 餐饮不当 饮食结构不合理,食用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增加了包括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饱餐后可通过胃肠道的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提高迷走神经的张力[3],诱发多种缓慢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
2.3 体力劳累 剧烈活动,过度劳累,均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率明显加快,引起心肌等重要脏器的缺血缺氧,尤其是已知的冠心病患者,更易触发室颤等心律失常而发生SCD。成人11%~17%的心脏骤停者发生在剧烈运动片刻或过程中。
2.4 其他因素 长期吸烟,易增加血小板的粘附性,升高血压,降低室颤阈值,诱发冠状动脉痉挛,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可提高了心血管等疾病易患因素,严重可触发SCD。吸烟者(20支/d)每年的SCD发生率是不吸烟者的2.38倍。便秘者有可诱发SCD,便秘可致腹涨,腹压增高,反射性影响心率和冠状动脉的血流量;用力排便或屏气过度可使心房压升高致舒张期充盈过度而诱发心力衰竭。用力排便时血压、心率以及心脏负荷是正常时的5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由于心肌出现缺血、损伤、坏死、室壁瘤形成,最易心脏破裂。过早下床活动能诱发心脏破裂、急性肺水肿、高危心律失常等致SCD。
3 预防护理策略
3.1 调整精神状态 加强卫生科普宣传,为患者积极营造一个清静整洁、空气流通的舒适环境,努力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态。根据患者不同的个性特征,积极给予心理护理指导,主动反复与患者交流沟通,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从心理上进行安抚和解释,避免患者心理上的刺激,消除患者心理上的负担。与其家属一起耐心细致地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精神调整等工作。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教会患者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喜过悲,以亲切温暖的语言劝导、鼓励患者,要认真耐心的听取患者的意见,使患者保持乐观向上、面对现实的心态,主动积极的配合。
3.2 强调合理饮食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尽力做到按时定量、少食多餐的进食习惯,选择低盐、低脂,富含高纤维、高蛋白、高营养,且清淡、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适当控制食量,保持适合的体重,以免影响心脏功能,加重心脏负荷。
3.3 限制体力活动 有计划的进行体力活动,应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而有步骤的适当活动可增强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体力、耐力和抵抗力,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增强体质,预防感冒,还可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量的活动,切不可盲目活动,否则SCD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大。若出现胸闷、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应立即终止所有活动,做必要的检查。
3.4 其他 积极劝告患者戒烟戒酒,去掉一切不良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用力排便,补充饮水量,使肠道保持相对的水分,防止大便硬结和发生便秘。有便秘习惯或卧床过久而发生的便秘,应及时正确的处置便秘,必要时可适当使用缓泻润肠剂(甘油栓、开塞露等)以防止或解除便秘,便秘严重者,应予以灌肠或从肛门直接取出粪块,解除患者的痛苦,还要注重易患因素和易患季节,冬季做好保暖,避免受凉及呼吸道感染。加强病情监测,重视先兆症状,有先兆不适症状一定要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做好定期复查,及时了解心脏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有效的预防或减少SCD的发生。
【】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06.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6.
[3] 熊自闲.心脏病猝死先兆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江西医药,1996,31(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