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在急门诊的选择和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卢风生,张晓敏,刘晓丹   

【摘要】  对于来急门诊就医的患者,在选用抗生素时,本着快速、杀灭、方便、价廉的原则,一次输注即可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对于病情的转归、细菌的耐药、心理的安慰、上的实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抗生素;耐药;协同效应;效价比

  从事急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在遇到感染高热病情笃重的患者时,选用抗生素时常常会遇到数十种,如何地选择、合理地配伍、最短时间内控制病情,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课题。目前尚无人将此问题组合成一个黄金搭档,编辑成软件供大家使用,因而,每个医务人员的经验用药则成为个人的而被沿袭着,作者在复习后发表个人管见,供同仁们。

  1  首先确定是否有感染

  大多数来急门诊就医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可达63.5%[1],询问病史时,会发现常有受凉和睡前没刷牙的,在季节转换时节,或在重大事件发生后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常会有感染的发生,出现发冷、寒颤、发热的表现,化验多为白细胞升高,超过10×109/L,中性分叶核70%以上,G-杆菌感染占48%,G+杆菌感染占28%,真菌感染占24%[2],这在一年夏秋季中居多,在冬春季,以病毒感染居多,但亦不乏合并有细菌的感染。判定有否感染,则成为首要的问题,详细地询问病史,认真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则不难作出判断。

  2  感染的部位和病原菌的种类判断

  夏秋季的感染以消化道炎症居多,常有生冷饮食的病史,这需除外肠易激综合征,化验粪便和询问病史,不难鉴别。冬春两季以上呼吸道感染居多,在一些特殊患者如大手术后、癌肿患者化疗后、长期慢性感染患者中则另类分析。消化道感染时,多为细菌性,秋季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感染,小儿多见,成人还是以细菌性感染常见,冬春季上呼吸道感染在血象正常或白细胞减低时,常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

  3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与配伍

  对于来急门诊的患者,除了某些抗生素因过敏、妊娠或哺乳期或肝肾功能不全等因素不能随意选择外,大多数都选用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并氨基糖甙类,二者具有协同杀灭作用。应当提及的是,选用头孢类的抗生素(针剂、胶囊)需注意双硫醒样反应,免服含酒精饮品。近十多年应用喹诺酮类药物,亦愈加广泛和普及。随着第三、四代药物的应用,一些副作用日渐凸现,诸如:对18岁以下青少年成骨细胞的影响、皮肤的过敏反应、血糖的影响、心脏毒性、胃肠道或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亦较为常见。但药价都相对昂贵,所以在分析效价比时,还应选用价格低廉或适中、耐药菌株较少的抗生素组合更为合适。对于某个患者而言,则应依照既往用药的种类、敏感性、病情轻重及经济状况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因生活或工作关系,在急门诊时,抗生素选用半衰期长的药物,减少服药或输液的次数,可以潜在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直接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如低依从性的花费、治疗失败或副作用的花费)在当今开出的医疗处方中所给药物能否得到,能否进一步治疗,费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对于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的大小和感染的严重程度,作为治疗医师应心中有数,权衡用药,并做认真细致的解说工作。依照抗生素药理性分为4类,1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2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对繁殖期和静止期均具杀灭作用);3类为快速抑菌剂:四环素类、霉素类、大环内酯类;4类为慢效抑菌剂:磺胺类、TMP。可选用的组合。1类和2类有协同作用;2类和3类累加/协同作用;3类和4类累加作用;1类和4类累加/无关作用,只有1类和3类抗菌活性减弱。根据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PK/PD Pharmacokinitics/Pharmacodynamics)抗生素在体内杀菌模式分为:浓度依赖性,且具有抗生素后效益(PAE post antibiotic effect),有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二性霉素B;时间依赖性,无PAE作用,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素大部分品种、克林霉素;时间依赖性,又有明显PAE,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若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应间断多次给药,T>Mic时间延长;浓度依赖性抗生素,1次/d,但单次给药剂量应达到较高水平,所以参照上述理论,合理选择抗生素组合,在不违背常规前提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选用问题

  4.1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特殊用途  此类药物有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都属于抑菌类抗生素,在发病后数天应用杀菌类抗生素后病情仍未得到很好的控制情况下,可换用此类药,会起到神奇的疗效。需要提示的是,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这两种药物还具有别于其他药物的杀菌属性,而且它们具有抗支原体、衣原体活性,而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则无此功效。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并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则可起到协同杀灭的作用。另一方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量较大,血药浓度高,但组织穿透力差;而大环内酯类药物在组织内如肺部,有较高的分布浓度,后者还可通过吞噬细胞在感染部位达到高浓度的水平,而血药浓度相对较低,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故这两类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互补性,完全符合急门诊病情的要求。在针对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的患者中,致病菌形成了一层生物膜而妨碍了抗生素的进入杀灭,大环内酯类药物可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降低细菌的黏附性,在发挥抗菌作用的同时,也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菌接触开辟了道路。另外,大环内酯类药物还具有抗菌以外的治疗作用,尤其是具有一定的抑制炎症和免疫调节作用。虽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伍用,但多数应用于治疗严重的、难治的、可能为混合感染或短期难以确定病原体的疾病。

  4.2  头孢菌素类药物选择应用问题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近年生产了多种新品种,是临床应用量最大,抗生素花费最多的一组药物,有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噻肟/舒巴坦、头孢曲松/舒巴坦、头孢吡肟等近二十种品名。用药频度之高、药费价格之高都可谓首屈一指。在此类药物中,头孢唑啉用药频次最高,第三代头孢类占主要消费品种,联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消费金额占居头名[4],其中也有他们组合的合理性一面:头孢菌素为杀菌剂,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耐药是由于被β?内酰胺酶分解失活,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与β?内酰胺酶发生不可逆反应后,使酶失去活性,而二者的复合制剂,可使抗菌作用明显加强。第三、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多为进口、合资产品,价格高昂,从效价比方面选择价廉的国内的同类产品,可为患者减轻一定的负担,临床效果也不亚于国外或合资产品。

  4.3  抗厌氧菌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的应用对于呼吸道、生殖道和软组织及骨骼、大脑部位的厌氧菌感染起到了良好的杀灭作用,它有致恶心、长期使用可使白细胞降低等副作用,但仍不失为一良好的抗生素。近年来使用的频度亦在逐渐上升,且价格低廉,口服消化道螺杆菌亦是十分有效的药物。

  4.4  喹诺酮类药物的选择问题  喹诺酮类药物自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的普及使用,耐药菌株发生率高达50%~80%,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的应用,耐药率渐现上升的趋势,代之以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帕珠沙星、司帕沙星、吉米沙星,它们抑制细菌DNA螺旋酶(一种由两个gyrA和两个gyrB亚基组成的Ⅱ型拓扑异构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一种由两个parC和两个parE亚基组成的异构四聚体)。后者价格昂贵,在选用严重感染、长期慢性感染、应用多种抗生素无明显疗效时,谨慎选用,但它们的副作用亦不可轻视。

  5  中药西制针剂的应用问题

  着重提醒的是,一些中药西制制剂如:鱼腥草针、双黄连针等在多家的输注过程中发生严重的过敏性反应甚至休克,使得医师们不敢冒然使用,这可能与某些生产厂家违规操作有关,有些医院因此而终止了所有中药西制针剂的临床应用,这无疑提醒医师在选用药物时应小心谨慎。因选择杀灭病原菌的抗生素有很大余地,以一种冒险的选择担当极大的风险,优劣分晓。

【】
    [1] 蒋婉英.医院感染监控资料回顾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2,9(2):541?545.

  [2] 韩黎,朱士俊,魏华,等.医院感染管理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891?895.

  [3] David RP Guard. Tteatment of bacterial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us[J].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2003,4(8):1259?1275.

  [4] 陈宜鸿,陈超,郭绍来.我院注射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11):1276?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