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肝隆片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利肝隆片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2例患者用利肝隆片治疗,治疗效果与21例使用护肝片患者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中医证侯上有较好疗效,但降酶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利肝隆片作为一个慢性肝炎治疗药物,能显著改善转氨酶。
【关键词】 利肝隆片;慢性乙型肝炎;转氨酶血清胆红素
利肝隆片是陕西制药厂生产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由板兰、茵陈郁金、五味子等组成,具有舒肝解郁、清热解毒的功能,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本次试验以护肝片为对照品,对利肝隆片的有效性做出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83例选自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内科收治的患者,并符合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者。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对照组21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中医辨证分型、病情轻重、肝功损害、症状体征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未应用抗病毒或免疫调节剂,6个月未用抗病毒或免疫调节剂者,其中男54例,女29例;年龄18岁~61岁,平均年龄37岁。肝胆湿热证治疗组42例,对照组13例;肝郁脾虚证治疗组20例,对照组8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病例服用利肝隆片(陕西制药厂批号030101)5片,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护肝片(黑龙江葵花药业批号200212080)4片,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标准
1.3.1 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西安会议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止方案》制定。显效: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或回缩,无压痛及扣击痛,肝功能复常。并病指标的改变加以判断;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压痛及扣击痛,肝功能间检查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异常值下降50%以上,并参考病理学指标的改变;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3.2 中医证侯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3.3 降酶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疗程结束后,且较已知药物恢复正常时间缩短,停药3个月以上无反跳现象者;有效:疗程结束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T)、天门冬转氨酶(AST)恢复正常,停药3个月以内有反跳现象,但再次用药仍有效者;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
1.3.4 退黄(降低血清胆红素SB)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SB降至正常范围时间比已知有效对照药时间显著缩短,停药3个月后无复发;有效:SB降至正常范围时间和已知有效对照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者;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所有统计分析应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两组病例经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之间;中医证候疗效之间;降酶疗效之间;退黄疗效之间比较情况见表1、表2、表3、表4。
表1 两组病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情况比较(略)
表2 两组病例中医证侯疗效情况比较(略)
表3 两组病例降酶疗效情况比较(略)
表4 两组病例退黄疗效情况比较(略)
3 讨论
两组病例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主要症状和体征有不同程度改善,如胁肋疼痛、脘闷腹胀、口干而苦(肝胆湿热证)和食后腹胀、神疲懒言(肝郁脾虚症)等显著缓解,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病例降酶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退黄疗效肯定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4。根据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利肝隆片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慢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有改善主要症状、降低转氨酶、消除黄疸、改善蛋白代谢的作用。临床使用未发现不良反应,证明该药安全、有效,有进一步使用的价值。利肝隆片作为一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慢性肝炎治疗药,在改善症状体征方面疗效肯定,尤其在降低转氨酶方面的作用显著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1] 陈少莲.活血祛风与键脾利湿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J].新中医,2000,32(2):43.
[2] 病毒性肝炎防止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
[3] 张泰和,钱源澄,李锡寿,等.乙型肝炎病毒HBsAg无症状携带者肝穿组织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1985,24(7):388?389.
[4] 冷学艳,孙瑞敏,张丽蕊.利肝隆预防药物肝损害的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4,2(7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