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三维重建在寰枢椎骨折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黄海榆,张永强,曾祥全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CT 3D重建对寰枢椎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寰枢椎骨折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及3D重建,分别进行寰枢椎及周围软组织重建,并用假彩色技术处理。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病变,测量有关数据。结果:全部病例被清楚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的部位、骨折类型、严重程度、移位及椎管狭窄状况。结论:螺旋CT 3D重建对寰枢椎骨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简化了观察者的思维过程,并能为骨科选择方案和评价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寰枢椎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机;3D重建

  寰枢椎骨折合并脱位的诊断和评价是正确治疗的关键。然后,常规CT二维成像(2D)已不能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随着螺旋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螺旋CT扫描可及时而准确地诊断寰枢椎骨折和脱位,其三维成像(3D)在全身各部位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弥补了2D成像的不足。本文收集了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间38例寰枢椎骨折患者的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资料,分析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来我院就诊38例寰枢椎骨折患者,男32例,女6例,年龄15岁~63岁,平均年龄35.5岁。坠落伤15例,车祸10例,打击伤18例,其他5例。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35例,双下肢瘫痪12例,双下肢不全瘫痪24例,双上肢麻木12例;排尿困难16例,手术治疗25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东芝Asteion螺旋CT机,全部病例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层厚2 mm~4 mm, 进床速度2 mm/s~4 mm/s,螺距为1 mm,电压120 kV,电流200 mA,薄层重建1 mm~3 mm。各层扫描参数共同,先扫描仰卧位断层定位像,至少包括损伤水平的上下各椎体、扫描线与椎管垂直。在获取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利用CT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调节图像的窗位、窗宽。重建阈值最低值200 Hu,分别进行寰枢椎和周围软组织在同一层面的空间内重建。观察前、后、左、右、上、下6个标准位置,根据骨折线及移位情况行30°、45°、60°或其他角度旋转,最佳暴露骨折和椎管情况为目的,并与临床骨科医师共同研讨模拟手术及手术入路。

  2  结果

  38例寰枢椎骨折病例经2D(含MPR)和3D CT重建后CT表现为:寰枢椎骨折21例,按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三型:Ⅰ型CT表现为寰椎后弓骨折,本组病例12例,占57%;Ⅱ型CT表现为寰椎侧块骨折,本组病例5例,占24%;Ⅲ型CT表现寰椎前后弓双骨折,本组4例,占19%。枢椎齿状突骨折17例,根基齿状突骨折Anderson法亦可分为二型:Ⅰ型CT表现为齿状突顶部的骨折,本组病例9例,占52.9%;Ⅱ型A:CT表现为齿状突底部呈水平形成或斜形从后下部至前上部的骨折,本组病例5例,占29.4%;Ⅱ型B:CT表现齿状突底部呈水平成或斜形从前下部至上部的骨折,本组病例3例,占17.1%,寰枢椎弓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较少见,本组38例病例中仅见1例。另38例病例中可见脊髓损伤出血1例。上述病例中,2D的轴位图像和经过3D重建的图像的诊断结果没有明显改变,但对观察骨折形态,特别是继发脱位、椎管狭窄等明显优于2D的轴位图像。

  3  讨论

  3.1  螺旋CT 3D重建在寰枢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3D简化了诊断医师的思维综合过程,传统的CT图像为二维图像,提供二维平面信息,在临床上需要空间思维综合过程建立起想象中的三维立体图像。3D图像清晰逼真、立体感好及任意角度旋转的特性,不仅可更好地解释2D显示的骨折类型,更能显示复杂的骨折线,能使临床医生直观地了解病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其周围的软组织的立体解剖关系,通过三维空间的距离、角度测量为手术提供准确的解剖依据,减少了手术的盲目性,对制定手术方案及评价手术效果和愈合方面有重要价值。螺旋CT连续容积扫描对检查部位的扫描一次进床完成,大大缩短了检查时间,感兴趣区范围内无扫描信息丢失。3D重建可任意选择层面厚度,易于显示隐匿性骨折。无需搬动患者,防止继发不可逆性神经损害。重建后图像几乎达到仿生学效果,所以三维图像能直观地了解、判断寰枢椎有无滑脱移位及其严重程度等,是对2D的重要和有益的补充。3D是在2D图像的基础上进行重建获得的,并不增加患者的费用和辐射剂量,能够提供额外的、非常有价值的空间信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所以有条件者应常规进行3D重建。

  3.2  螺旋CT 3D重建的限制  寰枢椎骨折三维骨折成像虽然明显优于2D,但也有不足之处,3D CT空间分辨率差,重建阈值也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大,处理不当易造成假象。3D增加了后处理的时间,对机的储量要求也很高,而且对寰枢椎骨折中并发脊髓及神经损伤有其局限性,明显差于MRI图像。总而言之,虽然2D仍是检查寰枢椎骨折的可靠的方法,但3D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立体空间关系信息。因此,两者结合应用为寰枢椎骨折诊断的最佳方法。

【】
    [1] 钱国昌,王建良,袁进,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椎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2,17(4):356?357.

  [2] 郭晓东,蔡祖龙,宋学坤,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底病变中的应用[J].影像技术,1999,17(3):210?212.

  [3] 张雪哲,熊琳,卢延,等.脊柱损伤的CT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8,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