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影像学科建设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卢云峰 时间:2010-07-14

【摘要】  随着医学的飞速,我国各级无论从数量、规模及设备投入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三级医院人才济济、设备雄厚,承担着高精尖医教研任务,而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市县级综合医院,则承担着各县乡广大农民最基础的医疗保健任务。这些二级医院的学科建设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是决定整个医院医疗水平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院影像学科建设的现状的粗浅分析,探讨其在医院建设中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基层医院;影像科;学科建设;管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医院简介  我院始建于1954年,属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担负着全县50 万人口和近10万流动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现有职工33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5人,中级技术职称116人。床位200张,年门诊70 000余人次,住院6 000余人次,手术2 000余例。近年先后开展各种肿瘤根治、腹腔镜手术、人工关节置换、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等新技术。

  1.2  影像科分布及设置

  1.2.1  放射科  有医技人员7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拥有国产500mAX光机一台,德国AGFA公司ADCSoloCR一台,Drystar 5300干式照相机一台;科室独立存在。

  1.2.2  CT室  有医技人员7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拥有飞利浦系统Sele CT一台,德国AGFA公司Drystar 3000干式照相机一台,国产图像存储报告系统工作站一台。通过Dicom标准3.0接口与CR连接。

  1.2.3  B超室  有医技人员5人,其中中级人员1人,拥有飞利浦非凡彩超一台,美国Logic200 B超一台,归属于功能科。

  1.3  人员培训与管理模式  新进人员需要到临床科室轮转学习1 a~2 a,影像科室轮转6个月~1 a,定科后由上级医师培训指导,待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医务科审核并下发签字权。年轻的医师由医院公派到省级医院进修6个月~1 a,不定期选送各类人员参加国家及省级学术会议及学术短期培训班。放射人员须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CT诊断医师及彩超医师尚须取得《全国大型设备上岗证》方可上岗。各影像学科人员在本科室范围内轮转,并参加本科的集体阅片会诊,疑难病例由科室间组织会诊讨论。依据1992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颁布的《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培训规范研讨会纪要》和《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培训规范及实施方案(讨论稿)》的精神[1,2],有关培训与轮转未能涉及全体人员及大影像科。

  2  讨论

  2.1  人才资源的建设是影像科发展的前提

  2.1.1  影像技术人员的制度化管理是各项管理的基础  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国家级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以保证影像队伍的质量与人才质量的培养。如新毕业人员,按照医院规定转科实习定影像科后,首先应通过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同时向防疫部门申请《放射人员工作证》,参加培训考试合格并体检合格后发证,方可正式备案从事有关工作;对于CT、MR彩超等大型医疗设备上岗人员还应申报参加大型医疗设备上岗培训及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1.2  人员分工与学科发展  按照设备分工分科仍是大多数基层医院影像科的主要形式,这种沿袭多年的分工形式严重阻碍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目前各临床科室的逐步分工细化,正显示其优越性: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影像科由于人员结构,知识层次的不同,应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先有侧重初步分工,到进一步细分,最终完成合理分工,促进科室乃至医院整体发展。

  2.2  应重视继续与科研水平的培养在影像科中的作用

  2.2.1  影像人员实施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这其中影像设备的发展突飞猛进,数字化成像已逐步取代模拟成像,其发展之迅猛,科技含量之高令人膛目,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紧跟时代发展,顺应要求。目前国家提供了多种继续教育模式供人们选择,如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专业学术活动等,为影像技术人员提供了多种继续教育平台。我院均开展并支持上述各种形式的教育,收效显著。

  2.2.2  人才梯队培养与学科分工是促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保证  影像梯队的断层、知识结构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仍是目前基层的主流,提高队伍素质靠的是人才,各级领导在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加大了引进人才的力度,尤其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逐步弥补人才断流,对人员分工趋于合理,上级医师加强对下级的培养,帮教。我院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对下级医师的培训,鼓励各级人员开展科研教学,参加学术活动,撰写学术,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及人才梯队的成长壮大。

  2.3  影像设备的优化与整合是影像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2.3.1  购置影像设备的思路与设想  影像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基层医院受制于国家资源配置的限制、承受能力以及等级医院的标准要求,尽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考虑设备的合理投入,既要满足城乡广大患者的需求,又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原则,使配置的设备趋于合理。我院根据我县人口密度,区域分布特点购置了螺旋CT、CR、彩超等大型影像设备,大大提高了影像检查的质量,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效益,目前正在向资源整合方向发展,使各影像设备分布与使用更趋于合理,发挥更大优势。

  2.3.2  各影像设备的整合与优化对医院发展的影响  传统的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整合是将各影像设备有机结合,合理分工,从而优化资源,给临床提供合理的检查途径,避免重复检查。基层医院虽然设备的大型化、综合性无法与三级医院相比,但小型、简易的设备优化整合后,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对于广大患者不失为实用易接受的检查,同时也缓冲了上级医院接诊患者的压力。

  2.4  与国际接轨,逐步向大影像科过渡。

  2.4.1  由传统单一影像科向大影像科过渡是未来医学影像学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院各影像科仍然是以设备为单位各自独立存在,设想建立类似国家级医院的大影像科模式[3]。尽管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影像科室,但组成具有类似功能的综合科室,以最终实现资源整合、协调管理、相互配合、简化流程、方便患者的目的。

  2.4.2  医学影像的数字化为大影像的整合奠定了基础  基于医院图像数字化标准Dicom 3.0这一国际化标准的推广,为各影像设备的整合成为可能。目前我院CT室、放射科、B超室正逐步形成独立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如构建RIS系统,甚至PACS系统,实现数字化大影像科,通过Dicom标准可顺利实现资源整合。

  2.5  严格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是影像科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

  2.5.1  影像设备的质量管理  我院各影像科都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这是医院多年来影像设备得以正常运转,有故障及时维修、故障率较低、设备完好率较高的根基所在,但在管理的细节上,管理人员的配合、工作人员的操作规程培训上仍显不足,迫切要求在资源整合后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专人专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充分发挥。

  2.5.2  医学影像的质量管理与设备的质量管理同样重要  直接关系到影像诊断质量的高低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量化管理细则,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4]。影像设备的优化与整合、人员合理化分工、检查流程的科学化是未来基层医院建立数字化大影像科,逐步与国内同步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为医院资源的合理利用,全面效益的实现,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创造条件,将为医院化建设奠定基础。

 

【】
    [1] 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培训规范研讨会筹备组.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培训规范研讨会纪要[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2,14:160.

  [2]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培训规范及实施方案(讨论稿)[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2,14:160?162.

  [3] 肖湘生.影像科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570.

  [4] 戴建平,祁吉.医院管(医学影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