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献血员血浆自配血凝仪质控物的探讨
作者:罗招云,陈立华,杨纯,杨臻,吴教仁
【摘要】 目的:探讨用献血员血浆自配血凝仪质控物在室内质量控制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献血员血浆制备的室内质控品,置于-75 ℃冷冻冰箱保存。按方法学评价的内容进行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观察。结果:批内精密度中变异系数(CV%)为0.92%~3.19%,日间精密度中CV%为2.62%~10.7%,与进口冻干质控物进行比较,相关系数(r)为0.98。结论:自配血浆质控品完全符合NCCLS的要求,能够达到凝血功能项目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的要求,可作为凝血项目的室内质控品。
【关键词】 质控品;室内质量控制;凝血功能;血凝仪
目前我国大多数使用进口血凝仪,但其配套的进口冻干质控物价格昂贵[1]。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及时发现血凝仪测定值的漂移和内部功能的健全运作。每天每批次将室内质控品作正常对照是必须的[2]。为此,我们用献血员血浆配制的质控品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200型血凝仪上作正常对照进行室内质控。经过近2年的临床应用,认为是目前一般实验室室内质控的一种简易的方法,可作为室内质控品在国内实验室推广使用,现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IL公司提供的ACL—200型血凝仪。冰箱(-75 ℃)由美国LegaciTM公司制造(型号:ULT 1386?3?V35)。
1.2 试剂 试剂盒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IL公司提供,凝血酶原(PT)试剂(批号:NO 555339,ISI为1.46),部分活化凝血酶(APTT)试剂(批号:NO 152722),质控血浆(Normal Control)(批号:NO 756700),血凝校正物(Calibration Plasma)(批号:NO 141143),参比液(批号:NO 454555)。
1.3 自配质控品 20位健康献血员每人被采集静脉血13.5 ml注入含1.5 ml 109 mmol/L枸椽酸钠溶液的塑料抗凝管,以3 000 r/min 离心15 min,吸出血浆迅速混匀,分装0.5 ml/支于有盖的小塑料管,立即置于-75 ℃冷冻冰霜备用,每次取可供1周用的量放于-20 ℃冰箱备每天使用。
1.4 根据NCCLS制订的“用患者标本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差评估”指南的要求[3,4] 对自配质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批内及日间精密度,稳定性观察及与进口质控物的相关性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作质控图和SPSS 11.5统计软件作相关统计,数据以均数(x),标准差(s)表示。
2 结果
2.1 批内精密度测定结果 PT、Fib和APTT 3个项目连续测定20次,均数(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其结果见表1。CV%分别是:PT为3.19%, Fib为4.3%,APTT为0.92%。说明自配质控品性质稳定可靠,表明仪器测定结果的精密度良好。
表1 同一批自配质控品连续测定20次的统计数据(略)
2.2 日间精密度测定及稳定性观察 PT、Fib和APTT 3项每日测定一次,连续6个月,计算每月测定结果的±s和CV%,其结果见表2。PT的CV%在0.34%~0.81%,Fib的CV%在2.62%~10.7%,APTT的CV%在3.26%~6.96%,说明自配质控品可稳定6个月以上,完全符合室内质控品的要求。将各项目每个月均数与6个月的总体平均值进行t检验,统计后发现,其各项目在6个月内具有可接受的稳定性。
表2 自配质控品每月检测结果的统计数据(略)
2.3 自配质控品与进口冻干质控物测定结果的相关性比较 在相同条件下,用自配质控品和进口质控物作对照对40份临床标本(包括正常和异常标本)进行PT、Fib和APTT 3项目测定,比较测定结果的相关性,其结果见表3。两种质控物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相关系数r=0.98,表明与进口质控物有良好的相关性,自配质控品可部分替代进口质控物进行血凝室内质控。自配质控品与进口质控物作对照的测定结果有很好的可比性。
表3 40份标本两种质控品测定结果统计数据(略)
3 讨论
凝血功能检测时须做室内质控,只有在质控结果允许范围内,方可测定标本和发出检验报告[5]。室内质控物的好坏对凝血功能分析的质控影响很大,稳定均匀、重复性好的质控物是促进和提高凝血功能分析质量的物质基础,也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根本手段之一。我们采用献血员血浆配制的质控品放于-75°C冷冻冰箱,完全满足报道质控物的理化性质只要满足-15 ℃~-28 ℃保存条件,在有效期内其所含成分稳定[6]。同时有效克服了冻干质控物每次复溶所带来的瓶间差,减少了因质控物本身不稳定所带来的误差,减少了室内质控测试项目的不精密度,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真正做到室内质控工作监测实验条件改变的目的[7]。冻干质控物的精确性受冻干前后加样准确性影响,冻干后其产品水分含量变化,以及血浆中某些成分由于冻干引起混浊等因素影响。虽然有研究认为冷冻血浆在准确性方面稍逊于冻干血浆,但文献均一致评价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8]。我们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经过近2年的探索和临床应用,其重复性和准确性能满足临床要求,其稳定性达0.5 a以上,完全符合室内质控物的要求。据文献报道[9],血浆中Ⅷ因子在4 ℃冰箱保存12 h,其活性将降为61%,24 h其活性降为29%。冷冻血浆标本在-20 ℃冰箱保存2个月以上,PT有延长趋势。对于PT,4 ℃冰箱保存不要超过24 h,室温保存不超过6 h,APTT在4 ℃保存可达3 d,而37 ℃保存只在6 h以内。我们的室验观察结果,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建议自配质控品最好置于-75 ℃冷冻保存,放于-20 ℃冰箱不超过1个月,以保证凝血因子活性稳定。自配血浆室内质控品的理化性质与患者标本完全相同,能够真实评价实验室的检测水平,故使用自配质控品作正常对照是监测血凝仪检测患者标本的可行方法,是了解血凝仪测定结果精密度的有效措施[10]。对于凝血功能项目检测,自配质控品始终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不仅使操作更具规范化,而且提高了其检测结果的可靠度。同时能及时发现试验的特异性,灵敏度的下降和质量问题造成的误差[9]。实验结果也表明,采用自配质控品能够对血凝仪准确性和精密度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实验分析中的误差,监控血凝仪的状态,以便及时较准,查找原因。为了对自配质控品室内质控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分析,我们通过对自配质控品的理化性质、精密度和稳定性的观察测定及与进口质控物的相关性比较,自配质控品的性能基本达到了进口质控物的水平。经过近2年的临床应用,实验结果和质控效果稳定满意。自配质控品由于避免了因冻干、分装和复溶等引起的误差,瓶间变异小,精密度较高,而且使用方便,配制不需特殊设备,价格低廉,值得国内实验室推广使用。
【文献】
[1] 段樱,郑晓丽,刘蕊.国产凝血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在CS190血凝分析仪上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5,23(5):400.
[2] Hall R, Malia RG.Method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haemostatic disorders. In: Medical laboratory haematology[J]. Butterworth:Lodon,1984,561?568.
[3]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J]. Approved Guideline.EP9?A,Pennsylvania:NCCLS,1986:1?14.
[4] NCCLS.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for Quantytative Measurements: Principles and Definions;Appo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J].NCCLS Document C24?A2(ISBN 1?56238?371?X),1999.
[5] 彭明婷,谷小林.Sysmex CA?50型血凝仪的性能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23(5):315?317.
[6] Williams G,Young DS,Stein MR,et al. Biological aed analytic conponents of variation in long?term Studies of constituents in normal subjects[J].Clin Chem,1970,16(12):1016?1021.
[7] Westgard JO,Burnett RW.Precision requirements for cost effective oper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sses[J].Clin chem,1990,36(9):1629?1632.
[8] Howanitz PJ, Howanitz JH, Lamberson HV,et al.Analytical biases with liquid quality control material[J]. Am J Clin pathol,1983,80:643.
[9] 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M].北京:技术出版社,1997:204?207.
[10] Allison FS. A historical review of quality control in hematology[J]. American Technology,1983,49:625?6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