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前后房性早博与心率变异性的分析
【关键词】 房性早搏;心率变异性;分析
Analysis about Early Atria Pulsate and Variability of Heart Rate before and after Emmenia
Key words:Early atria pulsate;Variability of heart rate;Analysis
房性早博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房性早博除与心脏本身病变有关外,还与神经体液因素有关。临床上许多研究证实心率变异性(HRV)是判断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最佳定量指标[1]。本文对月经前后房性早博的心率变异性变化作初步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观察组68例,为月经前均发生房性早博(>30次/h)的育龄妇女,年龄18岁~46岁,平均年龄(30±14.5)岁。对照组61例,为无房性早博的健康育龄妇女,年龄18岁~45岁,平均年龄(30±14.4)岁。两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入选对象月经量适中,均经详细询问病史,测血压2次/d连续3 d,常规检查血脂、血糖、心电图,排除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检查前未用过影响自主神经活动或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1.2 方法 采用美国BRENTWOOD(博利屋)8800I磁卡型三导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记录所有受检者月经前5天及月经后1周的24 h心电信息。经BMS Holter?IV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分析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所有受检者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24 h房性早博>30次/h(平均1 230次/24 h)。HRV时域分析指标包括:SDNN(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每5 mim 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PNN 50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rMSSD(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作t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组月经前后房性早搏比较 月经前均发生房性早博(>30次/h),月经后房性早博减少2/3的患者有18例(26.47%),减少1/3的患者有8例(11.76%),消失者有42例(61.76%)。
2.2 两组月经前后心率变异性测值比较 见表1,观察组月经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月经前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表1 两组月经前后心率变异性测值比较(略)
3 讨论
心率变异性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种现象,反映的是心脏节律变化的。而心脏自身的节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机体代谢、激素水平和体温等影响,但这些因素对心率影响的最后公共通路是自主神经[2]。自主神经是反映人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张力及两者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当自主神经失调情况下,儿茶酚胺系统活性增加,使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肯野组织在活动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同时,原有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在儿茶酚胺增多情况下可导致异常自律性的形成,冲动形成异常,从而形成主动性异位心律,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房性早博,室性早博多见[3]。SDANN反映交感神经功能,RMSSD则主要反映迷走神经的变化。交感神经张力增强易促发房性早博,它的发生与心率变异性降低有一定的联系。大量临床观察表明,心理因素对心律失常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亦可引起各种相关心律失常。有学者指出焦虑、抑郁等可激活神经内分泌机制,提高交感神经张力,从而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4]。本文通过对68例有房性早博的育龄妇女心率变异性分析,发现患者月经前心率变异程度减低,这种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平衡的打破,可能是成年女性出现经前期综合征的原因,特别是发生月经相关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也可能与雌激素分泌增多有关。有人认为周期性月经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多种多样且无特异性。根据月经前心率变异性降低的特点,建议适时予以镇静抗焦虑药物,可以防治相关心律失常,既可保证疗效又可避免长期服抗心律失常药而致心律失常。
【】
[1] Camm AI,Malikm Bigger JT,et al.Task force of the Europe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heart rate variability standayds of measurement phys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clinical use.Circulation,1996,93:1043.
[2] 郭继鸿,张海澄.动态心电图最新近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87.
[3] 丁宇慧,余秋实,杜晓晖,等.更年期妇女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J].人民军医杂志,2006,49(4):194?195.
[4] Rozunski A,Blunmenthal J A,Kaplan J.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qy.Circulation,1999,99:2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