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应用干扰素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李静娣,陈桂凤,杨苏云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应用α?干扰素的慢性乙肝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20例IFN?a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用药,定期监测和随访,自我心理调节,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应用IFN?a的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轻不良反应发生时的心理应激反应,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关键词】  肝炎;乙型;慢性;干扰素;治疗依从性;护理

  目前a?干扰素(IFN?a)对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的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但其不良反应多,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甲状腺疾病、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腹泻、皮疹、脱发和注射部位无菌性炎症等,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而造成治疗中断。这些不良反应对机体是一种损伤,可导致个体应激状态和心理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伤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和患者生理条件,也与患者的心理影响有直接联系[1]。笔者于2003年3月至2006年9月对60例接受IFN?a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提高了治疗依从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应用IFN?a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男性88例,女性32例,年龄9岁~6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53例,中专、高中60例,初中及以下7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2]。全部病例肝功80 U。治疗前由责任护士将观察组患者组成小组进行辅导学习,并由主管医生进行专题讲座,讲授慢性乙肝相关知识。强化患者对IFN?a治疗的意识,让患者了解IFN?a治疗的疗程、疗效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告诉患者不良反应是暂时的、可逆的,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忧。强调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必须重视定期监测和随访。介绍心理干预目的和意义,特别对于女性患者,告之药物引起脱发是暂时的,停药后可恢复,不必紧张,必要时可戴假发;指导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组织患者学习正确应对不良生活事件的方法及改善负性情绪的心理调适技巧。戒烟、酒,鼓励进食,多食蔬菜、水果及营养丰富的食物。生活应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体力恢复后适当的活动与工作;心理护理。以温和亲切的态度对待患者,仔细倾听,认真、清晰解答每一个问题,采用成功事例说明法,增强信心。培训护理人员掌握IFN?a有关知识,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执行无痛注射,一边注射一边询问、聆听患者对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的心理感受,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找出应激源,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解释,消除思想顾虑,使其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争取社会系统的支持。慢性乙肝病程长,负担重,家庭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至关重要。积极鼓励其家属、亲友、同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对患者家属同时进行健康教育,以便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1.2.3  评价方法  治疗6个月后,在参阅有关的基础上[3]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评定。患者治疗依从性内容3项,包括规律用药、定期监测和随访、自我心理调节,是为依从性好,否为依从性差;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

  1.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统计学描述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略)

  注: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是治疗的关键,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较为肯定的抗病毒药物之一[2]。干扰素治疗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时,患者的依从性对获得最佳的治疗反应甚为重要[4]。但临床中患者常因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对照组中有1例女患者因出现脱发影响形象而停药,1例出现黄疸而停药,1例出现心血管系统损害而停药。观察组中1例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停药,1例出现血糖异常而停药。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服药、饮食及其他生活方式)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慢性乙肝不是绝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病情的和治疗的效果。因此,临床工作中,我们应重视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问题。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对治疗方案、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不了解,当出现不良反应致身体不适时会产生焦虑、悲观等负性情绪,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及对治疗的依从性。表现为不能坚持用药,不能定期监测和随访。心理护理在消减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损害,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作用[1]。鉴此,治疗前对患者讲清、讲透疾病的相关知识,IFN?a治疗的疗程和疗效,强调IFN?a的不良反应是可逆的,停药后可恢复。表1结果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通过对患者实施针对的心理干预,观察组坚持规律用药、定期监测和随访的遵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通过调查还发现,使用IFN?a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多为病程长,肝功能反复者。且常因治疗费用缺乏、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使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忧郁情绪,其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治疗中IFN?a的不良反应引起的身体损伤是一种不良的应激源,也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导致患者产生应激反应。认知因素在应激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影响应激反应和强弱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变化[5]。因此,笔者通过对60例患者在实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强化患者的知、信、行,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表1示,观察组患者自我心理调节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因此,心理干预提供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可能,也有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致身体不适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随着慢性乙肝患者的增加,IFN?a抗病毒治疗的应用将随之增加,但IFN?a的不良反应常是导致患者终止治疗的根本原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可显著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对机体所造成的不良心理应激,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使患者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情对待这些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以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
    [1] 刘文平.药物不良反应的心理损伤及护理[J].医药卫生,2003,19(6):786?787.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3] 戴俊明,卫志华,张蓓燕,等.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与依从性关系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1,9(1):65.

  [4] 臧国庆,汤正好,余永胜.干扰素的精神不良反应及其处理[J].肝脏,2004,9(9):32?36.

  [5] 刘胜虹.护理心[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