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无吸烟学校的探讨
【摘要】 目的:通过探讨创建“无吸烟学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推广。方法:争取政府支持,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搞调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活动。结果:教师的吸烟率明显下降,教育后比教育前男性教师吸烟率下降了13.42% 。结论:领导重视是关键,教育活动为引导,表率作用是突破口,规章制度是保障。
【关键词】 无吸烟学校;教师;吸烟率;方法
吸烟是造成世界人口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资料显示:成年人吸烟始于儿童期。1996年全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岁~19岁青少年吸烟率为9.7%[1]。青少年吸烟的年龄从1984年的22.4岁提前到19.7岁[2] 。控制青少年吸烟,阻止他们加入到吸烟大军的行列,是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学校是影响学生吸烟行为的重要场所。教师的吸烟态度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做好控制青少年吸烟的工作,我中心在全市开展了以创建“无吸烟学校”为切入点,从教师的吸烟行为入起,通过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健康知识知晓率,控制在学校的吸烟行为,使适合戒烟的教师逐渐戒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先后有135所中小学被命名为“无吸烟学校”。“无吸烟学校”是指:在校园内(包括教室、会议室、走廊、厕所、操场等)的任何地方无人吸烟;学校不设烟具,不用香烟招待客人;对来访的吸烟者进行劝阻。
1 方法
1.1 定义 吸烟者:调查对象在过去的30天里,有1天或1天以上吸过烟者;戒烟者:连续3个月不吸烟者。
1.2 挟“天子”令诸侯 保障工作顺利进行为引起全市中小学学校的领导对创建“无吸烟学校”工作的足够重视,保障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方面的支持。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起草创建“无吸烟学校”文件,以大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教育局的名义联合下发,如《关于印发开展创建“无吸烟学校”活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本着“易操作、重实效”的原则,“通知”向学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无吸烟学校标准与考核办法》附于其后,一并下发。
1.3 成立机构,完善制度 创建“无吸烟学校”的单位,按照“通知”的要求,成立了以学校主要领导为首的“无吸烟学校”实施小组,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学校还制定了有关的规章制度。将开展“无吸烟学校”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学校将创建“无吸烟学校”活动的信息向全校师生公布,动员全校师生广泛参与。
1.4 调查摸底,胸中有数 为做到胸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并及时掌握情况,“通知”要求学校做好开展工作前的调查摸底工作和工作结束后的效果评价工作。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人员统一设计一套调查表,由学校校医、保健教师负责进行填写。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有调查表反馈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业人员集中统计。
1.5 开展教育活动,形式多样 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控制吸烟的工作,主要是强调吸烟对个人和他人的危害和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为使师生能认识到吸烟对个人、他人身体的危害,及对教师在形象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各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学校领导做动员,与吸烟的教师签订控制吸烟的协议;各学校在师生中开展以“吸烟有害健康”为主题的广播宣传、讲座、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漫画比赛、演讲比赛、班队会活动等。在第17个世界无烟日里,大连市爱卫会发起组织“拒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的新一代”的签名仪式。14所“无吸烟学校”的1 400余名学生,代表全市的中小学生在写着“拒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的新一代”的横幅上,庄严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表达了他们不吸烟的决心。
2 结果
2.1 学校领导带头不在校园内吸烟 大连市开发区原第八中学等一些学校的主要领导带头戒烟,为吸烟的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2.2 “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知晓率上升 据对80 所中小学校的500人的调查,教育后比教育前“吸烟有害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89.63%,比教育前上升了9.33%。
2.3 吸烟率下降 教育前调查3 920名中小学教师(其中男685人,女3 235人)。吸烟人数336人,现吸烟率为8.57%;男性教师吸烟率为49.05%。教育后调查3 854人(其中男682人,女3 172人),吸烟人数243人,吸烟率为6.31%;男性教师吸烟率为35.63%。教育后比教育前现吸烟率下降了2.26个百分点 ;男性教师吸烟率下降了13.42个百分点 。
2.4 戒烟教师受益 戒烟的教师在座谈会上纷纷谈戒烟的好处:第一,身体状况好了,不象以前那样经常咳嗽、气喘了,感冒的次数也减少了;第二,不用遭别人的“白眼”了;第三,省钱了。他们还认为:教师应“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吸烟有损教师的形象。
2.5 受到女教师的欢迎 在开座谈会时,女教师纷纷说:多年来我们在学校里一直在被动吸烟,个别男教师也不知自觉,劝阻也不听,真拿他们没有办法。如今再也不用闻难闻的烟味了。这要感谢学校开展创建“无吸烟学校”活动。女教师们回到家里后,还动员自己的丈夫、父亲戒烟或减少吸烟的数量,效果也较好。
2.6 家长戒烟 学校还通过家长会、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向家长们发出“不在孩子面前吸烟”的倡议。学校还发动学生向家长进行宣传,通过“小手拉大手”,向家长们宣传吸烟的危害并监督家长的吸烟行为。创建“无吸烟学校”的工作辐射到家庭,也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与响应。许多家长在认识到吸烟危害健康的同时也认识到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主动戒了烟。以前吸烟的家长则说:学校发动学生劝阻家长吸烟这一招真厉害,还真起作用。妻子劝阻时可以硬着头皮吸,可是孩子劝阻时,就不能不听了。在孩子面前应该为孩子树立榜样,这样咱才能有威信。不然,孩子瞧不起,以后咱说话孩子就不听了。
2.7 吸烟的学生戒烟 大连市开发区第三中学,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以前学校虽然也禁止过学生吸烟,但总是屡禁不止。学生经常在厕所里偷着吸,烟头随处可见。自创建“无吸烟学校”后,在校园内,再也看不到烟头了。大连市第45中学所在社区的居民反映,现在看不到该校的学生三五成群的在一起吸烟了。在座谈会上,以前吸烟的学生说:吸烟有害健康,学校开展控烟活动,是在为我们创造一个无吸烟的环境,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学校为我们着想,我们自己没有理由再吸烟了。一些同学说:学校把控烟的规章制度告诉我们,让我们参与其中,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应该积极配合,劝阻老师、家长吸烟。无吸烟的环境对大家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不吸烟的学生表示,吸烟是不健康的行为习惯,我们现在不吸烟,将来也决不吸烟。
3 讨论
3.1 领导重视是关键 在创建“无吸烟学校”的工作中,领导对戒烟工作都很重视。以前吸烟的领导带头戒烟。大连市开发区原第八中学等学校的几位校长都是具有20多年烟龄且吸烟量较大的老烟民。在创建无吸烟学校的过程中,他们毅然戒了烟。吸烟的老师见到领导的决心这样大,而且是身体力行,自己也就不好意思再吸烟了。领导的行动是一道无声的命令,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在领导的带动下,一部分吸烟的老师戒了烟。
3.2 从教师的表率作用方面突破 抓住心理特点开展工作,收效较好。教师是受过较高等的知识分子,有较强的自尊心。学校召开动员大会,公布规章制度,发动全体师生参与其中,互相监督;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营造吸烟可耻的氛围,这对吸烟者是一种压力,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3 规章制度是保障 制定禁烟制度,有利于对吸烟行为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欲想规范吸烟者的行为,就必须用规章制度来加以约束。事实证明:禁烟的规章制度对吸烟者的行为确实起到了约束的作用。另外,规章制度制定以后,还要抓落实。否则,规章制度就犹如一纸空文。有个别教师存有侥幸心理,偷偷地在学校内吸烟,被发现后受到学校的批评、处罚。其他教师看到领导动真格的了,也就不再敢“越雷池一步”了。
3.4 信任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动力 学生接受了劝阻家长吸烟的任务后,他们有了一种被信任感,就有了一份责任。劝家长戒烟,自己首先就不应该吸烟了。有吸烟行为的同学跟父亲比赛,看谁能尽快戒烟。学生说:老师交给我们任务是对我们的信任。创“无吸烟学校”也都是为我们好,哪有理由不完成任务。再说任务完成得不好,也没脸向老师交代啊。一些同学开动脑筋,想办法,他们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经受着锻炼。
3.5 教育后男性教师吸烟率为35.63% 这与张彩霞等对未进行干预的男性教师进行的调查,吸烟率为33.65%的数据还高出1.98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市男性教师现吸烟率还是比较高的,这提示我们还要进一步开展控制吸烟的工作。综上所述,在创建“无吸烟学校”的过程中,创建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关键,教育活动作引导,以教师的表率作用为突破口,制度落实是保障。教师和学生是创建“无吸烟学校”的主体。围绕这两大人群,有真对性地开展控烟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建“无吸烟学校”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注:文中所提的戒烟者,系指连续6个月不吸烟者。)
【】
[1] 张彩霞,卢次勇,邓雪清,等.中学教师吸烟行为知识和态度调查[J].公共卫生,2005,21(8):902?903.
[2] 山建国,陈心广,龚洁,等.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吸烟关系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8):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