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CT输尿管重建诊断输尿管结石的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钱波,潘昌杰,钱农,王一波

【摘要】  目的:探讨多排CT(multi?detector CT,MDCT)输尿管重建对输尿管结石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对49例输尿管结石的多排CT原始图像及三维重建(Three Dimensional,3D)图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9例输尿管成像均清楚显示输尿管全程,其中42例示结石位于输尿管腔内,同时显示结石大小、形状、位置和输尿管梗阻、扩张程度及范围。非结石7例,输尿管成像清楚地显示输尿管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多排CT输尿管重建可获得良好的输尿管图像,与普通X线及超声相比,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在输尿管结石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体层摄影术;X线机;图像重建

  输尿管结石的传统检查方法主要是依靠X线、超声及静脉肾盂造影等,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显示结石较为困难而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随着CT扫描速度和后处理功能的不断提高,如三维成像(Three Dimensional,3D)、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er rendering,MPR)、曲面重建(curve planner rendering,CPR),其应用于输尿管结石的诊断越来越广泛,进一步提高了结石诊断的阳性预测值,补充了泌尿系影像检查方法。现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49例输尿管重建图像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组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龄7岁~75岁,平均年龄48.6岁。以腰腹部绞痛、血尿或(和)体检发现病变就诊,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或临床证实,其中输尿管结石42例;非结石7例。7例非结石患者,均无肾绞痛发作史,临床为排除肿瘤或其他影像资料可疑结石而申请检查。非结石病种包括:双肾盂、输尿管畸形3例;输尿管肿瘤3例;炎性输尿管狭窄1例。49例患者中有45例行超声检查;40例患者行腹部平片或(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其中28例45侧肾盂、输尿管显影不良,未发现明显病变。

  1.2  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Ul tra 8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膀胱底部,不做腹部加压,扫描前饮水、憋尿,充盈膀胱,取仰卧位,先行平扫,临床提示肾功能不良者,不做增强扫描,无禁忌者进行增强扫描,经肘部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30 ml~90 ml,速度3 ml/s~3.5 ml/s,延迟3 min~5 min后开始扫描。选择0.6 s的螺旋方式,电压:120 kV,电流:350 mA,层厚:10 mm,层距为10 mm,扫描持续时间:8 s~20 s,螺距:0.625∶1~1.3∶1,显示野(FOV):25 cm,矩阵:512×512。扫描时患者吸气后屏气。若尿路显影不良可加做延迟扫描,最长可延长至2 h。扫描结束后,将原始图像重建成层厚:2.5 mm,层距:1.25 mm,然后将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AW 4.0),分别行3D、MPR、CPR等重建。选择合适的窗位、窗宽进行多方位观察。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右侧输尿管病变22例,左侧24例,双侧3例。其中位于上段17例,中段20例,下段12例,输尿管3个生理狭窄区病变共发生22例。

  2.2  CT影像表现

  2.2.1  结石  共42例,输尿管成像清楚显示输尿管全程,示结石位于输尿管腔内(中上段27例,下段15例)。结石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输尿管腔内高密度影,密度较对比剂更高。间接征象包括肾脏增大、肾周积液、肾周脂肪条纹征等一系列反映集合系统内压力升高的表现。高密度周围出现软组织边缘征(soft?tissuerim sign),表示输尿管管壁水肿,为输尿管结石的特异表现[1];在冠状面呈小条状影与输尿管长轴一致,位于输尿管中央呈充盈缺损改变(见图1、图2);3D、MPR、CPR表现为充盈对比剂管腔内更高或低的光滑充盈缺损,管壁柔顺、连续,结石上方输尿管及肾盂不同程度扩张,结石上方输尿管或全程充盈对比剂,显影良好。5例肾功能不良患者经CPR重建见梗阻点上方输尿管及肾盂扩张、积水,未见造影剂充盈。

  2.2.2  非结石  7例。影像表现因病种而异。输尿管成像清楚地显示输尿管及其周围组织结构。7例中6例有梗阻性病变,伴输尿管扩张。其中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3例,患者均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1例得到准确诊断,2例患肾未显影。MDCT轴位图像及3D、MPR、CPR重建表现为双肾盂或(和)输尿管显影(见图3、图4)。3例为肿瘤性,局部见软组织肿块,管腔消失,上方输尿管及肾盂明显扩张,3D、MPR、CPR重建可见局限性或偏心性管腔狄窄,或突然截断,局部管壁见软组织肿块影,梗阻以上输尿管不同程度扩张,管壁薄而均匀。炎性输尿管狭窄1例,表现为管壁牵拉变形,与周围组织粘连,管腔周围未见软组织肿块形成,增强后呈不均匀性强化,梗阻以上输尿管扩张积水,3D、MPR、CPR重建见管壁牵拉变形,充盈造影剂,病变以上输尿管扩张积水(见图5)。图5  输尿管周围炎,管腔变形,病变以上输尿管扩张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既往主要依靠KUB和IVP发现和诊断,但由于受到结石的大小、成分、位置及患者检查前准备的影响,容易造成漏诊,传统检查中结石的显示阳性率仅为60%[2],而阴性结石基本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虽然IVP对此检查正确率高,但耗时长,特别是在有梗阻时,耗时更长。而CT则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像,由于其较高的密度分辨力,并不受胃肠气体、骨骼及其他组织对病变的影响,从而使尿路成像更加清晰。CT对结石的检出率高,所有结石包括阴性结石都可显示,结石的CT值大都为300 Hu~400 Hu[3],同时可见伴有梗阻的继发征象。传统的CT是常规横断面扫描,对于输尿管梗阻的患者,往往仅能显示肾盂或/和输尿管扩张、积水的征象,由于肾盂、输尿管正常走行及病变为纵向,故输尿管很难得到良好的连续、直观的显示。所以对于梗阻原因、梗阻部位及病变的性质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在鉴别诊断中尚有不足之处。MDCT为容积扫描,速度快,结石的检出率高于传统CT[3]。随着MDCT扫描速度及重建技术的,输尿管三维成像可以从不同方位、立体的显示输尿管梗阻的情况[4,5],其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上的作用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肿瘤、炎症还是周围脏器的压迫,均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利用3D、MPR、CPR等重建技术,解决了以往观察的不便,可将输尿管全程进行冠状位、矢状位或任意切面的旋转,将三维解剖在两维或三维图像中从不同角度得以显示,可以立体的反应出病变的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达到更准确的定位和定性的目的。同时,扫描速度的提高,可以在保证患者一次屏气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扫描,而且利用重建层厚、层距功能,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射线辐射量及减少CT球管的损耗。总之,MDCT快速容积扫描和输尿管三维重建的应用,既避免了小病变的遗漏,又可多方位、多平面、立体的显示病变,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影响因素少,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可为临床提供很好的帮助。

 

【】
    [1] 任安,卢延,陆立,等.非增强螺旋CT输尿管重建诊断输尿管结石[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7):544?546.

  [2] 张晓宏,祁吉.多层面CT原理和技术特性[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0,23(2):132?135.

  [3] BoulayI,HOltz P,Foley WD,et al.Ureteral calculi:diagno efficacy stic of helical CT and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J].AJR,1999,172:1485?1490.

  [4] Schreyer HH,Uggowitzer MM,Ruppert?Kohlmayr A.Helical CT of the urinary organs[J].Eur Radiol,2002,12(3):575.

  [5] 李建生,李康印,陈虎义,等.螺旋CT及其泌尿系成像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