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疗法治疗高粘血症43例观察
【摘要】 目的:通过对43例高粘滞血症患者的献血,观察献血对高粘滞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正常人对照组,本法治疗患者进行观察对照。查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检测值的变化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治疗后同正常人组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表明献血治疗高粘滞血症是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献血;高粘滞血症;血液流变学
高粘血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综合征,其后果易导致血栓形成、器官栓塞等。有关专家已肯定反复一定量的献血会使血液粘滞性下降,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意义。现对某单位体检检出43例高粘血症患者符合献血条件的人员进行献血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照分为两组,正常人组来自各单位到我院体检的职工,共40例;治疗组某单位到我院体检的职工43例,检出高粘血症者同时又具备献血条件的人男43例,年龄32岁~55岁。在我科利用北京生产的普利生LBY?N6A自清洗旋转式粘度计检查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1.2 治疗方法 按献血法的要求,首次献血200 ml,每到6个月时献血400 ml,经过2 a的时间。治疗前后采血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检测仪器在我科利用北京生产的普利生LBY?N6A自清洗旋转式粘度计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数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1,说明治疗方法治疗有效。然后将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治疗后同正常人组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
2 结果
正常组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 见表1。
表1 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比较(略)
3 讨论
血液高粘滞综合征,它是由一个或多个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引起,影响血液粘滞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聚集、血浆粘度和血小板聚集。全血粘度的高切、低切和中切可以影响红细胞聚集和红细胞变形能力。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以使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而使全血粘度增高。当血液流变学性质发生异常时,将会引起血液循环障碍,使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常可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血液流变学异常已被公认为是心肌缺血的高危因素[1],血粘度增高导致微循环障碍、外周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冠状动脉灌注不良心肌缺血,是冠心病形成和恶化的重要因素[2]。研究表明,全血粘度随着HCT增加而增加[3]红细胞压积是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确定的剪切率下,全血粘度总是随压积的增高而增高。另外,血浆粘度的高低亦影响全血的粘度;血细胞悬浮于血浆中,血浆中含有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其中以大分子蛋白纤维蛋白含量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另外,这些大分子还通过红细胞的聚集性影响全血粘度[4]。红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有形成分,明显地影响着全血粘度和血压副值。何作云等多项研究证实高血压病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变形性减退;膜稳定性差即红细胞脆性增加和耐剪切能力低,易致红细胞破裂;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红细胞变形指数与高血压病组患者的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5]。一个人一次献血200 ml~400 ml就可减少总血量的5%~10%[6],结果表明:反复献血组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均较正常值明显降低,而尤以红细胞压积最为明显,提示反复献血组的血液粘滞性下降。因此,反复一定量的献血会使血液粘滞性下降,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意义。而经常献血,减少了体内一部分粘稠的血液,再通过正常的饮水,填充了血容量,使血液稀释,红细胞压积、血脂就会随着下降,也就减轻了动脉硬化的隐患。本研究显示,献血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检测值指标较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而治疗后同正常人组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外最好每年献血一次(献血量为400 ml),这既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堪称“一举两得”之美事!
【】
[1] 张美兰,郑玉云,李宏翠.蚓激酶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内科杂志,1996,16(增刊):37.
[2] 覃丽琳,何若书.冠心病肺心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7,7(2):59.
[3] 赵春亭,赵子文.临床血液流变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
[4] 范家骏.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M].西安:陕西技术出版社,1995:80?86,238?240.
[5] 何作云.临床细胞流变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24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