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例原发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雪峰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原发扩张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临床特征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地分析了34例原发扩张型心肌病(IDCM)的临床特征。方法:34例均为被确诊为原发扩张型心肌病的住院病人,男21例,女13例,采用一般情况:原发扩张型心肌病的常见症状及特征;IDCM超声心动图表现;ICDM的心电图表现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IDCM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占82.3%,且有体力劳动者居多的职业分布特点。体征方面表现为第一心音减低,室性奔马律较常见。结论:初步提出了IDCM临床诊断步骤及思维方法为:心力衰竭的临床证据,劳力性心慌气短、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心尖搏动弥散,心界大,奔马律。心脏扩大的辅助检查证据:超声心动图左室内径>5.5 cm。收缩功能下降的辅助检查证据:射血分数≤40%。可排除继发因素。

  [关键词] 原发扩张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临床特征

    原发扩张型心肌病(IDCM)近年有增加趋势,多发生于青壮年,效果差,预后险恶。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正确认识其临床特征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所在。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我科1995年至2005年间34例IDCM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为临床上进一步提高IDCM的认识提供。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34例均系我院被确诊为IDCM的住院病人,资料不全者均剔除不用,其中男21例,女13例。男女比例1.61∶1;平均年龄37岁(13岁~60岁)。14岁以下儿童1例(3.9%),15岁~45岁29例(82.3%),45岁~60岁4例(11.8%)。但以20岁~40岁年龄阶段最集中为27例(79.4%)居民23例(67.6%),城镇居民11例(32.3%)。体力劳动者20例(58.8%),脑力劳动者14例(41.2%)。在本组资料中有同胞兄妹患同病例2例,仅占5.8%。

  1.2  症状及体征 

  见表1。表1  IDCM常见症状及体征项目(略) 

  1.4  心电图表现 

  见表3。表3  IDCM的ECG表现项目指标(略)

  2  结果

  结果表明IDCM绝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占82.3%,男女之比例约为1.61∶1,农村居民占67.6%,体力劳动者占58.8%,故有体力劳动者居多的职业分布特点。劳力性心慌气短、双下肢水肿、咯血、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其主要症状。分别占100.0%、60.4%、40.0%、30.6%。体征方面,所有病例均有心尖搏动弥散及叩诊心界大,第一心音减弱为75%,有室性奔马律占76%,二尖瓣区收缩期杂音占78%,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占64%,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占40%。超声心动图其共有特点是心腔扩大,LA、LV、RV同时大占36%。心电图对IDCM不具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占67.2%,心律失常、房、室大,肢导低电压和病理性Q波等。

  3  讨论

  ID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1],主要特征是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合并有心律失常[2]。大多死于心力衰竭和严重的心律失常。本组病例占同期心脏病住院病人的1.6%,明显低于黄佑壁[3]等报告16.3%。绝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居多、男性明显优于女性。以上3点能否说明体力劳动是其诱发因素有待研究。尽管近年来有人认为IDCM与遗传有关[4],但本组病例中仅5.8%有明显家族史。

  本病起病隐匿,以心腔扩张为主,临床症状以心慌、气短、咯血、双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主。个别病人有心前区不适、隐痛、痰中带血丝或全血,咯血推测与下列因素有关:细小动脉栓塞,原发扩张型心肌病高凝状态而形成附壁血栓,栓塞肺细小动脉。心肺同时病变,免疫因素参与心脏损伤可能同时损伤肺细小动脉。肺动脉高压,回顾分析咯血患者均有明显肺动脉压力增高,而无咯血者肺动脉压力增高不明显,但究竟是长期肺细小动脉栓塞引起的肺动脉高压,还是由肺动脉高压引起咯血,仍不清楚。心前区隐痛、多间歇性或持续性,多见于心脏普大,需与心包炎及冠心病相鉴别,其原因可能与心脏过大,心包扩张有关。体征方面,所有病例均有心尖搏动弥散及叩诊心界增大,第一心音减弱。第一心音不低乃至增强者多为右室型心肌病或右室明显增大者。由此推想,第一心音不低可能与心脏转位有关。76.1%有室性奔马律,在左侧卧位较明显,心功能改善或极度心脏扩大,终末心衰奔马律均可消失。房性奔马律少见。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见于40%是肺动脉高压的表现。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本病无创伤性检查,其共有特点是心腔扩大,形成“大腔小口”样改变,室壁搏动减弱。有人将IDCM分为左心型,右心型,左、右心型三型。根据我们观察部分患者多次入院或门诊资料分析,右室型心肌病在观察期间不累及左心,一直表现为右心衰竭。而左心型IDCM以后可到右心也扩大,所以认为左心型心肌病和左、右心型心肌病是同一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左心受累是疾病的,早、中期阶段,而右心受累是疾病的晚期阶段。

  心电图表现对IDCM诊断不具特异性。主要有STT改变,心律失常以早搏及传导阻滞多见,病理性Q波主要见于V1~V2,此应与肥厚型心肌病相鉴别。以上均为心肌弥漫性病变所致。近年有人从病理上证明,IDCM存在冠状动脉细小分支栓塞及心肌缺血[4],病理性Q波可能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IDCM的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我们认为诊断IDCM的步骤及思维方法应为以下:心力衰竭的临床证据:劳力性心慌、气短、阵发牲夜间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心尖搏动弥散、心界大、奔马律。心脏扩大的辅助检查证据:超声心动图左室内径>5.5 cm。收缩功能下降的辅助检查证据:射血分数≤40%。可排除继发因素。

  

  [1]樊朝美,黄洁.重组人生长激素诊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初步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0,28(2):111.

  [2]刘增申,胡大一.右室心肌病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J].实用内科杂志,1988,8(8):411.

  [3]黄佑壁,刘练伯.右室扩张型心肌病[J].临床汇萃,1993,8(12):551.

  [4]谷伯起.心血管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