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例肺结核患者药物副作用临床分析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副作用;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0年至2005年住院肺结核患者924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副作用302例(32.7%),以肝损害、位听神经损害、血液学异常及胃肠反应为主(82.1%),因副作用致终止率14.6%。77%的副作用出现于给药的2个月内,血液学异常的50%以上在用药的3个月后出现。结论:抗结核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常见,分布较广,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高度重视。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副作用;临床分析
Clinical Analysis of 32 Cases Tuberculosis Patients Drug Side Rea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illustrate the side effects of antituberculous agents. Methods The clinincal data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during 2000 to 2005 were analyzed. Results Various side effects resulting from antituberculous agents were confirmed in 302 cases (32.7%),liver injury,acoustic nerve injury, blood system injury, gastrointestinal response of them were primary (82.1%).Stopped treatment rate was 14.6%.77% in side effects occurred within 2 months after administration, but the blood system injury occurred after 3 months. Conclusion The side effects of antituberculous agents were common and extensive in distribution, clinical doctors must think highly of the matter.
Key words: Antituberculousagents;Side effects;Clinical analysis
结核病化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引起的副作用是较常见的,副作用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导致终止化疗,严重副作用可危及患者生命,应引起重视。本文收集我院2000年至2005年住院结核病人中出现药物副作用302例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例
2000年至2005年住院确诊的肺结核924例,入院时肝肾功能正常,无糖尿病,无血液系统疾病。Ⅲ型750例、Ⅴ型95例、Ⅳ型66例,其他13例。初治669例、复治255例,菌阳368例,菌阴556例。男性755例、女性169例,年龄17岁~80岁,60岁以上76例,平均年龄42岁。营养不良39例,嗜酒5 a以上45例,有肝炎史或HBV阳性154例。
1.2 治疗方案
2~3 HRZE/4~6 HRZE/4 HR~6 HR 364例,2~3 HRZS/4~6 HR 425例,3HL1ThKZ/3~6 HL2Th68例,6~9 HL1OTh37例(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S链霉素,E乙胺丁醇,L利福喷丁,Th丙硫异烟胺,K卡那霉素,O氟嗪酸),每日剂量:H0.3g,R0.45~0.6 g,Z1.5 g,S 0.75 g,E0.75 g~1.0 g,Th 0.6 g,K 1.0 g,O 0.6 g,L 0.6 g/周。
1.3 观察方法
结合查房,每日询问病人感觉,当出现症状时,要详细询问,认真查体并与其他病症相鉴别,并做相应的测定(如、视力、视野等),每月进行血液检查、肝功检查、胸片检查,按设计表格的要求做详细记录。
2 结果
本组924例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出现副作用302例,发生率32.7%,其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或化验结果定诊者136例,停用某种可疑引起副作用的药物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者124例,再度试用可疑引起副作用药物重出现症状者42例。
2.1 副作用与发生率
见表1。表1 抗结核药物副作用类别与发生率(略)
2.2各类副作用的表现
2.2.1 肝损害
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60 U59例(酶动力法,正常值<30 U),SGPT>60 U38例,黄疸4例,SGPT及胆红素均明显升高。
2.2.2 位听神经损害
65例由链霉素引起,4例由卡那霉素所致。表现为耳鸣、耳闭塞感、下降48例,眩晕、平衡失调17例,两者皆有5例。
2.2.3 血液系统异常
白细胞减少为2.0×109/L~3.8×109/L87例,多无临床症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表现为皮肤斑点状或片状紫癜,血小板减少至40×109/L~80×109/L。
2.2.4 胃肠反应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
2.2.5 药物热、皮疹
高热、寒战、全身性红斑2例,伴血管神经性水肿1例,各型皮疹共33例。
2.2.6 关节肿痛
关节红肿热痛、运动障碍12例,其中5例血尿酸升高。主要侵犯跖趾、踝膝及肩关节。
2.2.7 神经精神症状
兴奋、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8例,精神行为异常1例。
2.2.8 视神经损害
视物模糊、视力下降2例,视野缩小1例。
2.2.9 类赫氏反应
化疗<2个月病灶扩大1例,胸腔积液重新出现1例,继续原方案后好转。
2.3 不同化疗方案的副作用
不同的化疗方案副作用的发生率和终止治疗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2 不同化疗方案副作用发生率与终止治疗率例(略)
2.4 副作用的处理及转归
比较轻的副作用: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在严密观察下可继续化疗。严重副作用:如SGPT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黄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全血细胞减少,严重的皮疹和药物热,视觉损害,位听神经损害,精神失常等均应及时停药或改换方案并予积极治疗。
3 讨论
肺结核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及肝损,是抗结核药物固有的本质,临床上以中毒及过敏较常见。有学者报道[1]与药物剂量有关,也可因肝细胞微粒体药代谢酶系统有先天缺陷、发育不良,或活性被药物抑制,致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对肝细胞毒性增强。如服异烟肼后,在肝内经乙酰化分解,方为异烟酸与乙酰肼,引起肝细胞坏损;当合用利福平时,因两药均为酶诱导剂,通过诱导微粒体的作用,增加了乙酰肼的产生,从而增加了异烟肼的毒副作用。药物作为半抗原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
在临床除认真选择适合个体差异的抗结核药及适当的剂量外,不论何种原因引起副反应及肝损,均应调整药物剂量[2] ,应尽早采取有力措施改善症状、恢复肝脏功能。本组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为32.7%,以肝损害、位听神经损害、血液学异常及胃肠反应为主,占副作用的82.1%。终止治疗率为14.6%主要原因是位听神经损害和肝损害。含S方案副作用发生率和终止治疗率明显高于含E方案(P<0.05)。李群辉等[3]研究表明含S和含E方案在疗效、复发率和全程督导上差异无显著性,建议初治患者应首选含E方案治疗。肝损害是各种化疗方案的共同副作用,除含S方案外发生率均居首位并与患者身体状况有关,如肝炎史、HBV(+),营养不良、嗜酒、年老等。原因与肝疾患原有病理损害有关,抗结核药物只在原有基础上加重了肝损害[4]。据报道[5],血液系统异常发生率占副作用的10%,占副作用导致死亡的40%。作者认为长期化疗可能造成骨髓中毒抑制或增生异常,对进行性血细胞减少应高度重视。胃肠反应多为药物的局部刺激,必要时应改变服药方法。关节肿痛是Z的代谢产物吡嗪酸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致血尿酸增高,沉积于关节所致,按痛风治疗能收到良效。
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发生率高,种类多,轻则给病人带来痛苦,重则危及生命,也是终止化疗造成不规则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医师应熟悉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及其发生机理,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正确处理。
:
[1]殷玲丽,丛淑春,刘军,等.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158例临床分析[J].肺科杂志,2003,8(5):475.
[2]付珀清,颜晓林.护肝药在结核治疗中的作用[J].结核呼吸杂志,2002,7(3):6465.
[3]李群辉,肖成志,宋文虎,等.含链霉素和含乙胺丁醇方案的对比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7678.
[4]张培元.应重视肝脏疾患对抗结核药物肝损害[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644645.
[5]袁慧.常规量抗结核药物诱发MDS1例[J].铁道医学,1995,23: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