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和胎盘血管病变的观察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摘 要] 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子宫胎盘床及胎盘血管的免疫病理变化,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24例及正常妊娠产妇25例(对照组)进行子宫胎盘床螺旋动脉和胎盘绒毛血管病变进行观察,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IgA、IgG、IgM和C3的检测。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与对照组在妊娠生理性改变、管壁纤维素样坏死以及急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等方面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子宫胎盘血管免疫组化标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阳性表达率平均为77.05%,对照组均阴性表达。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胎盘血管病变;免疫因素;观察分析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孕妇在妊娠20周后特有而又常见的疾病,是产科四大死亡疾病之一,而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大量研究表明,免疫因素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绒毛和子宫胎盘床血管IgA、IgG、IgM和C3的表达,以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产科2003年6月至2005年5月期间住院分娩的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24例,临床表现均有高血压、浮肿和蛋白尿,部分患者出现抽搐(4例)、昏迷(2例)、心肾功能衰竭(2例)及凝血功能障碍(1例)等并发症。随机选取同期正常妊娠产妇25例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胎盘取材
胎盘娩出后于胎盘中央(A)和边缘部位(B)常规取材各1块。
1.2.2 子宫胎盘床取材
胎盘娩出后,于胎盘附着子宫壁处(C),切取宫壁浅肌层组织约1.0 cm×1.0 cm×0.5 cm。
1.2.3 切片制作
每例标本的A、B、C检材均用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5 μm。分别行HE染色和A检材行PAS染色。
1.2.4 试剂
IgA、IgG、IgM和C3多克隆抗体,均购自北京八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5 胎盘床螺旋动脉的形态学观察
光镜下观察C部位HE切片,观察子宫胎盘床螺旋小动脉妊娠生理性改变状况、血管壁增厚、纤维素样坏死和动脉粥样化的病变。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结果以±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胎盘绒毛血管和胎盘床螺旋动脉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光镜下对照组胎盘床螺旋动脉表现为妊娠期生理性改变,血管内皮细胞被内皮样滋养细胞替代,并浸润血管壁,管壁中层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消失,而被无收缩功能的纤维蛋白样物质所取代,管腔增大、管壁变薄。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胎盘床螺旋动脉缺乏这种生理性改变,胎盘绒毛血管和胎盘床螺旋动脉多可见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和管壁纤维素样坏死以及急性动脉粥样化病变。详见图1~图2。两组妊娠生理性改变、管壁纤维素样坏死以及急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比较见表1。表1 两组胎盘床螺旋动脉形态学观察结果例数(略)
2.2 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的阳性物质检测
胎盘绒毛血管及胎盘床螺旋动脉IgA、IgG、IgM和C3的阳性物质检测对照组均呈阴性表达,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大部分呈阳性表达,阳性物质沉积处多可见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纤维素样坏死和急性动脉粥样化病变。详见表2。表2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的阳性物质检测(略)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血管痉挛性收缩引起血管内皮缺血缺氧,内皮细胞受损,通透性增加,使血管内液体减少,血管外液体增加造成组织间液水肿,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管粘滞性增加,血小板凝集,从而使血小板减少,造成出血倾向,内皮细胞损伤致花生四烯酸转变为血栓素(TXA2),TXA2有强烈缩血管作用,因而使血压恶性升高。当平均动脉压增高到140 mmHg(1 mmHg=0.133 kPa)时,脑血管自动调节障碍,颅内压增高,脑灌流量不足,局部缺血,缺氧,水肿。此时即出现先兆子痫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如未得到控制,则因脑血管痉挛而发生抽搐,脑抽搐灶位于海马回,抽搐后则会加重缺氧,甚至造成脑损伤、脑出血[2]。我们观察到,正常妊娠的胎盘床螺旋动脉妊娠生理性改变,管腔增大、管壁变薄;而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胎盘床螺旋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和急性动脉粥样化。正常妊娠时胎盘床螺旋动脉发生妊娠生理性改变,胎盘的细胞滋养细胞突破螺旋动脉终末端进入血管壁,并沿血管壁逆行性浸润,逐渐破坏血管壁的肌弹力纤维,由无收缩功能的纤维素样物质取代,使管腔增大、管壁变薄,较多的母血无阻碍地流入胎盘绒毛间隙,以保证胎盘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由于某些原因使细胞滋养细胞对螺旋动脉的逆行性浸润受到抑制或不发生,螺旋动脉仍为管径小、富于肌弹力纤维的动脉。进而,管壁平滑肌细胞内可有大量脂质积聚,诱发急性动脉粥样化,而正常妊娠的螺旋动脉因其管壁失去了平滑肌成分而不发生动脉粥样化[3]。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发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胎盘绒毛和胎盘床螺旋动脉血管壁IgA、IgG、IgM和C3沉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尤其IgM和C3的沉积可见于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大多数病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妊娠生理免疫抑制反应减弱,母血循环中的滋养细胞抗原明显高于正常孕妇,因而相应的免疫复合物形成增多。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胎盘床螺旋动脉和胎盘绒毛血管的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结果提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胎盘绒毛血管和胎盘床螺旋动脉壁上发生了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Ⅲ型过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在子宫、胎盘血管壁上的沉积是导致胎盘发生免疫病理性损伤的重要原因[4],因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
:
[1]陈汉平,黄引萍,马庭元,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的免疫病理性损伤及类型[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540542.
[2]乐杰.妇产[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8140.
[3]王临虹,赵瑞琳.妊娠41周母婴高危程度的探讨[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5,11:8183.
[4]马鸿达,韩吉,王欣尹,等.子宫动脉分支被牵拉及挤压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病杂志,1998,2: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