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脊椎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王金亮,姚金坤,王桂玲

【关键词】  脊椎

  [摘要] 目的:探讨MRI在脊椎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3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脊椎转移瘤的MRI表现。结果:脊椎转移瘤常呈多锥体受累、多呈跳跃性分布、胸椎及腰椎多发、受累椎体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低或高低混杂信号、常侵及附件、可合并压缩骨折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椎间盘无异常。结论:诊断脊椎转移瘤MRI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 脊椎;转移瘤;磁共振成像

  脊椎转移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MRI较传统X光片及CT而言,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无骨性伪影,可多方位成像,且能敏感的显示骨髓成分,在诊断脊椎转移瘤方面具有特征性表现。本文通过回顾分析一组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脊椎转移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在脊椎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73例,其中男48例,女25例,年龄18岁~88岁,平均年龄56岁。73例脊椎转移瘤原发肿瘤分别是肺癌31例,乳腺癌13例,前列腺癌8例,肝癌6例,鼻咽癌5例,胃癌与直肠癌各2例,其他种类肿瘤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43例为剧痛,21例有感觉及运动障碍。

  1.2  检查方法  使用日立MRP-7000AD 0.3T永磁型磁共振扫描仪,颈椎采用颈部专用线圈,胸、腰椎采用正交体部线圈,常规行矢状位T1WI、T2WI,横轴位T2WI。扫描参数:SE序列T1WI(TR/TE=510 ms/25 ms)、FSE序列T2WI(TR/TE/ETL=4 000 ms/117 ms/8),GR序列T2WI(TR/TE/FA=700 ms/35 ms/30°),层厚5 mm,矩阵192×256,激励次数4次。

  2  结果

  73例转移瘤中多发椎体转移66例,单椎体转移7例。共累及277个椎体,分布为:颈椎38个,胸椎132个,腰椎94个,骶椎13例。在T1加权像,受累椎体呈长T1低信号;而在T2加权像,表现比较复杂,受累椎体呈高、低、等信号和高低混杂信号。受累椎体呈跳跃性分布42例,表现为不相邻或不同部位的椎体受累。有35例44个椎体发生形态改变,表现为前窄后宽的“楔形”、后窄前宽的“倒楔形”及向周围膨隆的“盘状”改变,部分椎体压迫硬膜囊引起椎管狭窄。47例侵及椎体附件,表现为信号异常,形态改变。24例有椎旁软组织肿块,并有12例侵及椎管压迫脊髓。73例中未发现椎间盘破坏的异常信号。

  3  讨论

  3.1  脊椎转移瘤的病理基础  脊椎转移瘤的发病率很高,这与脊椎富含红骨髓及脊椎静脉系统的特点有关。椎体内红骨髓毛细血管网能提供适合肿瘤栓子生长的条件,所以富含红骨髓的脊椎成为转移瘤的好发部位。脊椎静脉丛无静脉瓣,胸腔、腹腔、盆腔及静脉瓣少的四肢静脉与脊椎静脉在每一个脊椎上相。此静脉系统内血流缓慢,时有逆流,由咳嗽、喷嚏及肌肉牵拉等使胸、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可使胸、腹腔内静脉中的瘤栓进入椎静脉系统,直接转移至脊椎[1]。瘤栓进入椎体后,首先浸润骨髓的脂肪细胞,进一步才累及骨皮质及附件。

  3.2  脊椎转移瘤的MRI表现

  3.2.1  分布及特点  脊椎转移瘤以胸椎多见,腰椎次之,颈椎及骶椎较少,这与红骨髓的分布有关。受累椎体以多发为主,且呈跳跃性分布。这是脊椎转移瘤具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3.2.2  椎体信号改变  病变椎体在T1WI均表现为低信号,这是由于骨髓被肿瘤组织替代,T1弛豫时间变长所致。而在T2WI病变信号变化较复杂,根据转移瘤类型不同呈高、低和混杂信号。一般认为[2],溶骨性转移为高信号,成骨性转移为低信号,混杂信号则为混合型转移的表现。

  3.2.3  附件破坏  附件脂肪含量比椎体更多,椎体破坏伴附件受累,约83%[3]是由转移瘤所致,而良性病变一般不累及附件[4],所以附件改变是诊断转移瘤的重要依据。

  3.2.3  椎体及附件形态改变  椎体骨质破坏常伴病理性骨折,呈“楔状”或“盘状”改变。受累椎体附件一般表现为骨质破坏和异常增大。

  3.2.4  椎旁肿块  转移瘤可伴发椎旁肿块,表现为与椎体信号相似的软组织块影与椎体相连,致使椎间孔脂肪变形、脊神经受压、椎旁血管移位或包埋。

  3.2.5  椎管受累  主要表现为压缩椎体后突,椎管壁破坏,椎管变形和硬膜外肿块向椎管内突出。硬膜外脂肪受压变形、消失。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闭塞,脊髓受压移位。

  3.2.6  椎间盘回避现象  脊椎转移瘤一般不侵及椎间盘,这是脊椎转移瘤的典型表现[5],可与骨髓瘤、结核等疾病相鉴别。

  3.3  脊椎转移瘤的MRI诊断价值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脊椎转移瘤的主要方法,常规X线平片分辨率较低,对脊椎转移瘤不敏感,常要到骨质改变至晚期脊柱破坏或发生病理骨折方才被发现。CT检查有了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够显示骨质破坏的椎体、附件及椎旁软组织肿块。但由于脊椎转移瘤在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常常被当作椎间盘疾患而只扫描椎间隙部分,造成漏诊。又由于CT扫描的射线剂量较大,不可能多锥体、大范围扫描,这也容易造成因临床医生定位不准而出现的漏诊。放射性核素扫描虽然敏感,但特异性不高,其他原因引起的核素凝聚(如退形性骨关节病)容易导致假阳性,并且核素扫描的空间分辨率低,无法显示转移瘤所造成的椎体破坏程度。

  与上述三种方法相比,MRI在脊椎转移瘤的诊断中有较明显的优越性。首先,MRI可以早期发现病变。这是由于肿瘤进入椎体后,首先浸润骨髓的脂肪组织,发生脂肪替代,同时肿瘤组织游离水含量增加,使得T1WI上病变椎体的低信号在正常椎体高信号的衬托下很容易被发现。病变进一步才累及骨皮质及附件,表现为形态结构的异常;其次,MRI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且无骨伪影干扰,可克服CT检查方位和成像因素单一以及检查颈胸交界处X光平片显示困难、CT骨伪影严重的弊端。特别是在矢状位大FOV扫描时,可以发现多发的、跳跃性的椎体改变及椎间盘回避现象,而这恰恰是脊椎转移瘤最直接的表现;MRI还能全面显示椎旁肿块、椎管受累及脊髓受压情况,较其他检查方法有独到之处。

  诊断脊椎转移瘤应注意与结核、多发骨髓瘤、老年性骨质疏松等相鉴别。脊椎结核常累及相邻椎体,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常伴有椎旁脓肿,椎弓根破坏不多见;多发骨髓瘤主要表现为多椎体穿凿样溶骨性破坏,附件累及少见;老年性骨质疏松一般为连续性多锥体压缩性改变,骨折椎体与其他椎体的信号无明显变化,附件无改变。

  总之,MRI在诊断脊椎转移瘤方面以其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扫描的特点,较其他影像学检查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1]  刘子军.骨关节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15317.

  [2]  江浩.骨与关节MRI[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9:118125.

  [3]  Sapir EE,Martion RH.Barnei DC.Role of SPECT in Differentiating Malignant from Benign Lesions in the Lower Thoracic and Lumbar Vertebrae[J].Radiology,1993,187:193.

  [4]  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771490.

  [5]  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