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醇与利凡诺引产终止孕13周~16周妊娠的效果比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瑞华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利凡诺;妊娠中止

  [摘要] 113例孕13周~16周妊娠妇女,随机分成两组,均肌肉注射丙酸睾丸酮100 mg,1次/d,连续3 d后,甲组用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醇口服,乙组用利凡诺100 mg羊膜腔内注入,引产成功率分别是93.8%、94.5%。总刮宫率65.4%,两组间无差异,有效引产时间分别为(10.82±4.2)h、(35.33±12.0)h,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甲组明显短于乙组,但副反应明显高于利凡诺组。结果提示: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醇是孕13周~16周妊娠比较理想的药物引产方法。

  [关键词] 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利凡诺;妊娠中止
  
  孕13周~16周药物引产效果不佳,钳刮术成为该孕期的主要手术方法。由于钳刮术风险大,医生患者均不愿接受,通常是等待孕周增加而作引产,所以寻找效果好、疼痛轻、适用的方法适时终止妊娠13周~16周妊娠是计划生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之一。我站自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将丙酸睾丸酮分别联合米索前列醇及利凡诺随机应用于13周~16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113例,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113例孕13周~16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无生殖道畸形,急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反复阴道出血史、经妇科确定后常规作阴道清洁度,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盆腔B超、肝功能检查、常规身体检查。全部对象阴道冲洗后穹窿放置灭滴灵0.2 g,1次/d,连续3 d,同时每天肌肉注射丙酸睾丸酮100 mg,共300 mg。

  1.2 分组  

  人造对象随机分为甲、乙组,米非司酮组(甲组)58例,乙组利凡诺组55例,对象最小年龄19岁,最大为42岁。

  1.3 给药及观察方法  

  米非司酮为湖北葛店人福药业公司生产,每片含量25 mg,米索前列醇为西尔药厂提供的,每片含量0.2 mg,利凡诺注射液是广西河丰药业公司生产,每支50 mg/2 ml,甲组当天晨空腹冷开水吞服,米非司酮250 mg,首剂加倍,24 h后一次性口服米索前列醇0.6 mg,3 h内不出现宫缩,加舌下含服0.2 mg以后每3 h增服0.2 mg,当天最大量为1.8 mg,48 d尚无宫缩,再加米索前列醇0.6 mg,总量不超过2.4 mg。乙组:利凡诺100 mg,羊膜腔内注射,72 h无宫缩、再羊膜腔内注入100 mg。辅助用药,出现宫缩后,因宫缩乏力者,静脉点滴催产素。

  1.4 效果评价标准  

  有效:第一次用药后72 h内流产者,完全流产,排出完整胚胎组织;不全流产,妊娠排出不全,需刮宫清除残留组织。失败:第一次用药后72 h妊娠组织尚未排出。从用药到出现规律宫缩的时间为潜状期时间。胎儿娩出后至24 h内阴道流血量为产后出血量,胎盘娩出不完整清宫,清出组织计量。

  1.5 资料统计  

  t检查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病例特征  

  两组孕妇的年龄、孕次、产次、孕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临床特征(略)

  2.2.1 引产有效率  

  引产成功率:甲组58例,成功55例,引产成功率94.8%;乙组55例,成功52例,成功率94.5%,总成功率94.7%,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表3。表2 两组流产效果例(略)表3两组各项指标比较(略)

  对有效引产病例中的刮宫率进行了比较,甲组80.1%,乙组82.7%,总刮宫率83.1%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甲组潜伏期最短24 h时,最长50 h,乙组最短18 h,最长80 h,平均潜伏期时间甲组显著短于乙组(P<0.01)。甲组总产程最短2 h,最长34 h,乙组总产程最短4.5 h,最长37.2 h,平均总产程甲组显著短于乙组(P<0.01)。甲组出血量最少20 ml,最多300 ml,乙组最少50 ml,最多450 ml,平均出血量甲组明显少于乙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甲组无胎盘滞留,乙组有2例胎盘粘连行人工剥离。胎盘胎膜残留量甲组低于乙组,差异显著(P<0.01)。

  2.2.2 有效引产时间,有效病例从用药到胎儿胎盘排出时间甲组(10.82±4.2)h,乙组(35.23±12.0)h。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甲组明显短于乙组(P<0.01)。

  2.2.3 副作用与并发症  

  甲组所有病例一次性口服米非司酮200 mg后无副作用,服米索前列醇后13例出现恶心、呕吐,其中12例可耐受,停服药后逐渐缓解,未作任何处理,1例服米索0.6 mg,后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及高热,体温39.2 ℃,经积极对症处理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消化道反应占27%,乙组未发生副发应,两组都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2.4 随访  

  流产后40 d~60 d来站复查者106人,失访7人,随访率93.8%。引产后出血天数,根据有否刮宫,平均出血天数不同,各组分布情况见表4。表4  出血天数(略)

  引产后平均出血天数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各组内刮宫与否有差异(P<0.05),刮宫后出血天数明显短于未刮宫者。月经恢复情况除3例(米索组2例、利凡诺乙组1例)随访时间闭经外,都已恢复月经,第一月经来潮距流产当日平均天数,甲组(36.5±7.2)d,乙组(36.67±10.7)d,两组中88.4%于流产后6周内恢复月经。第一次月经量与往日经量相比,见表5。表5月经量比较(略)

  3 讨论

 我站将丙酸睾丸酮分别联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及利凡诺用于终止孕13周~16周的妊娠,引产成功率达94.7%,虽然有效病例中因胎膜剥离不全清宫率高达83.1%,但均无需扩宫及二次清宫,手术难度小,医生及受术者均易接受,两组间引产成功率均在90%以上,但米索前列醇组在引产潜状期时间上、总产程、出血量、胎量盘残留量,有效引产时间上均显著优于利凡诺组,在刮宫率、引产术后月经恢复,出血天数等因素,差异无显著性。其发生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3.1 引产机制的探讨  

  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抗孕酮药物,其靶器官是子宫内膜(蜕膜),特别是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它能代替内孕酮与孕酮受体,引起蜕膜的绒毛变性,导致出血和体内HCG下降,继发黄体溶解,内源性PG释效,E2水平下降,促进宫缩和宫颈软化[1],米索前列醇为15去氧16羟16甲基PGE1的甲酯,能增加宫颈胶原醇、弹性蛋白醇和透明质酸酶的活性而软化扩张宫颈[2],而对子宫肌的兴奋作用。由于宫腔内压增高,血管收缩造成缺氧,血中HCG及孕酮水平下降,子宫收缩阈降低,致使内源性前列腺素产生,进一步兴奋子宫[3]。利凡诺引产的作用机制: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蜕膜、胎盘组织变坏变死,产生内源性前列腺素,增强宫缩,软化宫颈,胎盘功能受损。丙酸睾丸酮属雄性甾体激素,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就有学者发现,雄性激素有抗生育作用,近来临床研究[4]表明,雄性激素可降低蜕膜组织,孕雌激素受体含量,导致蜕膜、绒毛组织退化变性,与前列腺素合用,提高引产成功率,故本观察用于两种引产的辅助用药。

  3.2 给药方法的探讨  

  苏慧等[5]应用米非司酮50 mg,每天2次共2 d,第3天分别用PG05及催产素用于足月妊娠引产,其成功率为82.26%[5],余江等[6]采用米非司酮200 mg顿服后,24 h后服米索前列醇0.4 mg,以后每隔3 h服米索前列醇1片至胎儿排出,引产成功率为90%,本组引产成功率94.8%,且55例引产成功者仅3例在宫缩乏力 时用催产素静脉点滴。WHO及国内临床多中心比较试验发现,Ru486大剂量一次口服与低剂量多次口服抗早孕效果,单次用Ru486 100 mg~800 mg之间,不同时期血药浓度差异无显著性。低于100 mg时血药浓度较低[7]。单次服用RH486后仅24 h,蜕膜及绒毛迅速发生显著病理变化,剂量越大病理变化越明显,但无明显的量效关系[8]。口服米索前列醇后15 min血浆活性代谢产物达峰值,单次口服后的体内半衰期仅为26.9 min[9]。根据以上药物代谢及作用特点,我们采用Ru486 250 mg一次顿服,24 h后服米索前列醇0.6 mg,如不出现宫缩,则每3 h加服1片米索前列醇,如再不出现宫缩,宽大3 h加服1片米索,当天服米索最大量为1.8 mg,如再不出现宫缩则停止服用。至48 h后再服0.6 mg,往往凑效。这可能与米非司酮的半衰期较长[(23.7±3)]h有关。这种给药方法使大部分引产者在48 h以内排出胎儿,本组成功的55例中有46例如此,占83.6%,缩短了潜伏期及住院时间。米索前列醇服至1.8 mg后,不出现宫缩则停用,待48 h后再服,可减少米索前列醇用量又可增加引产效果。临床还发现米索前列醇副反应者,重复应用亦无副反应,所以米索前列醇根据需要可小剂量反复应用。

  3.3 与利凡诺引产比较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当具有以下特点  
  引产时间短,产后出血少,胎盘胎膜残留机会少为其主要优点。引产范围广,从早孕、中孕、足月孕都可应用,它对足月胎儿无影响[5,9]其成功率达90%以上[6]。对过期流产、瘢痕子宫妊娠也可安全引产。口服药物方便,易掌握剂量,不需羊膜腔穿刺及阴道操作,没有痛苦,减少了感染机会,患者乐于接受。缺点是米索前列醇的畏寒及消化道反应发生率较高,本组为27%。综上所述,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前列醇是用于终止孕13周~16周妊娠的比较理想的药物引产方法,具引产时间短,服用方便,减少受术者的痛苦,损伤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

  [1]向大森.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科止早孕二种用药方案[J].临床比较试验生殖与避孕,1994,14(4):312.

  [2]Rsthw ,Osoners R,Adelmann Grill BC,et al.Biochemical Changes in hunan cervical connective tissue affer intracervical application of prostaglandin E2[J].prostlandins,1993,45:3753.

  [3]张俊慧.经止孕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2,8(6):292.

  [4]上海15甲基前列腺素抗早孕协作组.丙酸睾丸酮对长效dl15(RS)15甲基PGE2抗早孕效果的影响[M].医学研究通讯,1980,2:4.

  [5]苏慧.米非司酮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11):676.

  [6]余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14周~33周妊娠的临床研究[J].妇产科进展,1995,4(4):333.

  [7]朱月华.二种单剂量米非司酮合并使用ON0802终止早孕的随机比较性研究[J].生殖避孕,1995,15(3):186.

  [8]徐复旦.口服不同剂量Ru486对妊娠蜕膜及绒毛组织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2,27(1):46.

  [9]翁梨驹.米非司酮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