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不同肾功能阶段的护理
【关键词】 感染护理
关键词: 多囊肾; 出血; 感染护理
多囊肾病为遗传性疾病,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两种[1]。前者发病率1/1000~1/400我国约有1504300万患者,到60岁时50%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ARKPD发病率为1/20000,多见于婴幼儿,病情严重患者多在早期死亡。多囊肾护理指ADPKD患者的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在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本院共收入多囊肾20例,女性12例,男性8例,年龄为18岁~60岁。3例体检发现多囊肾无临床症状,15例为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2例为尿毒症患者。我们对不同肾功能时期的多囊肾患者进行对应的护理。
1.1 无肾功能损伤患者护理:当体检时发现此病,应告知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这病为遗传性疾病。如结婚后怀孕要进行产前筛选,无肾功能损伤无明显症状的要定期随访,了解肾功能进展情况,防止碰撞、挤压、不进行剧烈活动、防止血尿及尿路感染、合理饮食、生活、适当运动、劳逸结合、戒烟限酒、正确对待身体及生活。
1.2 肾功能代偿期伴有肾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当疾病至肾功能代偿期并伴有肾性高血压,使用降压药物同时并进行饮食上的指导,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注意休息、防止劳累,防止感冒及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定期检查肾功能、尿常规,由于囊肿的长大,肾单位逐渐减少、肾功能也随之下降,因此延缓肾功能是主要的目的。出血感染是导致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经我院10例此期的病人观察此期出血发生率为10%、感染率为0.5%[2]。肾囊泡破裂以及肾结石均会引起肾内出血表现为肉眼血尿,通常为鲜红色或酱油色。因为血液是良好的培养剂,会导致严重的尿路感染,所以在出血的早期应卧床休息,使用抗生素抗炎止血对症。
1.3 慢性肾衰早中期的护理:慢性肾衰时期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如庆大、卡那霉素、先锋6号、万古霉素以及消炎痛等这些药物可以直接造成肾实质的损害使肾功能恶化,因大部分药物的原形从肾脏排泻,在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排泄功能减慢,这无形中增加了药物的剂量,所以要根据肾功能不全的程度适当减少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防止高血钾饮食上采用麦定粉饮食、低蛋白摄入不仅可以减轻高灌注、高滤过、高压力同时减少体内尿素氮潴溜,而麦定粉是低蛋白高热量的适用于肾衰病人。为增加体质有条件者配合α-酮酸以补充必需氨基酸,防止负氮严衡。经我院5例此期病人的观察出血发生率为25%、感染率3%。
1.4 尿毒症晚期的护理:由于多囊肾体积巨大对腹膜透析带来一定困难,所以目前对多囊肾尿毒症晚期患者的治疗以血液透析为主。大多数多囊肾晚期尿毒症透析期间由于应用肝素等抗凝剂故囊肿出血的风险仍较大2例尿毒症患者出血率为35%、感染率为5%,仍经常性的发生血尿及尿路感染。常需卧床休息、抗感染、止血等治疗,及时治疗后能恢复[3],德国某移植中心建议多囊肾患者移植前常规切除双侧多囊肾,不仅有利于血压控制,同时避免血尿,尿路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2 护理体会
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在提高优生优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做好婚前家族史调查及产前胎儿B超诊断,知道有此类家族遗传史的病人在孕育前要进行产前筛选。多囊肾患者一生所伴随的就是间隙性或持续性血尿及尿路感染,所以我们在病人首次就诊或刚刚被诊断的时候应该用开导的方式使病人逐步了解自身的疾病。做好预防工作在无临床症状及肾功能代偿期时增加免疫力预防出血及感染,不乱服药,如出现腹痛、腰痛应及时就医早期进行卧床休息抗炎止血。尽量保护肾功能维持60岁以后或久,增加病人生活的信心。
ADPKD的治疗近几年来无大突破,但研究者根据ADPKD发病机制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①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延缓多囊肾进展。因多囊肾患者早期体内RAS系统异常活跃,近期研究证实RAS异常活跃加重肾缺血,加速囊肿长大,所以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a受体阻断剂(ARB)后,显著增加肾脏血浆流量,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相比有明显保护肾脏作用。②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ADPKD许多生长因子均能刺激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是生长因子与受体结合后使酪氨酸激酶活化产生一系列信号传导引起生物学效应,使用一种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就能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减缓ADPKD目前1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自1902年willtam osler报道多囊肾病以来,人类对于多囊肾病的研究经历了100年。目前各种实验和研究不断揭霹着疾病的奥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治愈多囊肾病不久将成为现实。
:
[1] 梅长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
[2] Robert Ded.导致病人多囊肾血尿的原因[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2,5(3):
[3] 巢志复,高伟.多囊肾与肾移植相关关系的研究[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