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例脑出血临床分析
【关键词】 脑出血
摘 要:目的:通过对180例脑出血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脑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8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季节、年龄、病史、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以60~69岁年龄组发病率高,冬春季发病率高,多数有高血压史,起病急,病死率与年龄、昏迷程度、有无脑干损害及上消化道出血等有关。结论: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是降低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的最有效措施。
关键词: 脑出血;预后;高血压
Clinical Analysis of 180 cases Cerebral Hemorrhage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atas of 180 cases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 Analyzing the age history symptoms and seasons of the cases. Result: Most cerebral hemorrhage cases occured in 60~69 years old patients in winter or spring obviously. Most of them with hypertension and occur urgently. The mortality rate is related to the coma age, brain stem damage and hemorrhage of upper digestive tract. Conclusion: The main dagerous factor to cerebral hemorrhage is hypertension. So the best way to decrease the disable and mortality rate is treating hypertension in time.
Key words: Cerebral hemorrhage; Diagnosis; Treat; Prognosis
脑出血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我院自1980年至2004年12月收集具有完整资料的脑出血病例180例,现分析如下。
1 诊断标准
基本按照《广东省常见疾病诊断与治愈标准》。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②发病时常有头痛和呕吐:③病情进展迅速,发病当时或数小时内即有昏睡或昏迷,多有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④多为5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人;⑤必要时可在发病6h后,24h内进行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⑥大脑半球内出血者发病24h以内超声波检查可有中线波移位(本组病例具备上述4点或4点以上,其中必备第3、5两点/其中一点)。
2 资料分析
2.1 一般资料:患者180例,男116例,女64例,男:女为1.81:1,治愈或好转30例,占16.7%:无变化自动出院26例,占14.5%;死亡124例,占68.8%。
2.2 发病及死亡年龄组分布见表1。表1 发病及死亡年龄分布(略)
2.3 发病季节:春季52例(占28.9%),夏季32例(占17.8%),秋季28例(15.6%),冬季68例(37.8%)。
2.4 高血压病史:3年24例,4~5年20例,6~10年38例,10年以上28例,从未测过血压或病史不详70例。
2.5 病因:体力活动76例(占42.2%),情绪激动62例(34.5%),睡眠10例(5.5%),病因不明32例(17.8%)。
2.6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入院时体温>38℃84例(46.7%); 住院时39~40.1℃92例(51.1%o),>40.2℃40例(22.2%);头痛96例(53.2%o):恶心108例(60%):呕吐咖啡色液体54例(30%);大小便失禁88例(48.9%);烦躁不安128例(71.1%);神志清晰6例(3.3%),朦胧56例(31.1%);昏迷100例(65.6%);瞳孔两侧不等大或对光反射消失78例(43.3%),针尖状瞳孔16例(8.9%);血压(收缩压)<140mmHg16例(8.9%),140~180mmHg 84例(46.7%),180~220mmHg 56例(31.1%),>220mmHg 24例(13.3%);颈抵抗80例(44.4%o);巴氏征阳性72例(40%);白细胞≤1万48例(26.7%),>1万132例(3.3%);腰穿116例,脑脊液颜色透明12例(10.3%),血性104例(89.7%),压力50~70滴/min者38例(32.8%),在此数以下者16例(13.8%),以上者62例(53.4%)。
2.7 死亡时间:共死亡124例,24h52例(41%),24h~3d内36例(29.9%),4~7d22例(17.7%),7d以上14例(11.3%)。
3 讨 论
3.1 发病年龄及性别:该组疾病多发生在50~59岁以上的老年人,从本组病例看,以60~69岁年龄组发病率高。
3.2 季节:从该组病例来看,以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冬季最高,秋季较少。冬春季发病率高可能与气温,气压有关,可能在脑动脉管壁硬化,脆性增加的基础上,气温小、气压小,使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压波动,易于破裂出血。
3.3 发病情况:脑出血起病较急,多为突然发病。从本组病例来看,除个别严重病例外,多数有30min或数小时的进展过程,在此期间,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昏迷由浅入深。该组病例多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少数(5例)为睡眠时发病,但经腰穿证实为血性脑脊液,所以在临床上睡眠时发病也要考虑“脑出血”之可能,估计为患者在睡眠中因睡眠恶梦,精神紧张而发生脑溢血。
3.4 高血压病史:本组病例半数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造成小动脉玻璃样变,甚至形成小动脉瘤,构成脑出血的发病基础。但仍有35例病史不详或从未量过血压,故既往从未量过血压的病人发生昏迷,偏瘫等情况时,不应忽略脑出血之可能。本组病例在发病后90%以上病人收缩压>140mmHg,44.4%病人>180mmHg。
3.5 脑脊液及其压力:本组病人58例作腰穿。绝大部份脑脊液压力增高,53,4%病人压力>70滴/min,近90%病人脑脊液血性。但10%左右病人临床表现极似脑出血的病人,腰穿脑脊液透明,其中4例在发病后不足6h腰穿,可能原因为腰穿时间距发病时间太短,血液尚未流至蛛网膜下腔。另外,可能因素为出血量少,仅局限于脑实质内,未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或许脑疝形成,使脑脊液通路受阻。
3.6 判断预后分析,该组病例180例,在内死亡124例,病死率占68.8%。死亡时间绝大部份在发病后3d内,24h内死亡近30%,患者经过7~10d后病死率逐渐降低。①年龄:本组病例病死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80岁以上的病人8例,全部死亡。70~79岁年龄组34例,死亡32例,占93.5%。可能由于年龄大,高血压病史长,脑小动脉壁及血管周围组织病变严重,当发生脑出血后出血量大,难以控制,再加上年老心脑机能衰退,当发生脑出血后难以恢复。②昏迷的程度与时间:本组病例35例发病后即进入昏迷,有66例死亡,故深昏迷者病死率高。4例即使有所恢复,亦患有严重后遗症,昏迷时间长预后不良,如昏迷超过48h,恢复的可能性极小,可能由于昏迷时间长,脑水肿或血肿压迫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使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害。③体温:该组病例住院时最高体温39℃有92例,超过40.2℃有20例,其中38例死亡。说明体温越高,病死率越高,可能病变累及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所致。④血压:病人发病后血压增高,脉搏减慢,可能为颅内压增高表现。该组病例收缩压>200mmHg 12例,死亡20例。其余4例无变化自动出院,说明血压越高,病死率越高,血压突然骤降,往往接近死亡。⑤呼吸;本组病例有48例入院时呼吸频率>30次/min,其中44例死亡,22例呼吸频率<10次/min,全部死亡。说明呼吸大于30次/min,或小于10次/min,均预后不良。⑥瞳孔:本组有16例瞳孔极度缩小(如针尖状)全部死亡,一侧瞳孔大至两侧瞳孔散大者预后不良。⑦呕吐咖啡色液体:本组病例有54例呕吐咖啡色液体,全部死亡,这可能与下丘脑或脑干受累或水肿引起植物功能障碍导致上消化道出血,预后不良。脑出血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与出血的部位和量,病变范围大小、机体代偿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有关。上述仅就本组病例出现的症状加以探讨,未经统计学处理,仅供。
3.7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及时认识和妥善降低颅内压是急性期成功的关键之一,脑出血时,由于血肿的占位性及继发的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常常导致脑组织的移位,因而影响脑室间或导水管的脑脊液循环,使侧脑室的压力增高,从而加重颅内压。如出血直接或间接破入脑室时,颅内压增高更明显。本组抢救成功的病例都是抓住早期、定期,全程脱水。
3.8 适当降低血压,血压太高且波动时对止血是不利的,有促使发生再出血和血液进入脑室的危险[4],应用药物使血压下降到140~160/90~100mmHg为宜,不应太快太低。本组病例有14例血压>180mmHg,肌注利血平1 ~5mg后使血压下降;太快而使病情恶化。有人提出,血压升高是机体对急性颅内压增高的―种反射,以保证脑组织得到应有的血供,如将血压降得太低太快会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反而会加重脑水肿,使病情恶化。
参考:
[1]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内[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43.
[2]谭铭勋,等.实用内科杂志,1985,3:113.
[3]林兆耆,等主编.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55.
[4]吴文斌,郑永玲,胡长林.脑出血病人的治疗[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0,29(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