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产妇腰痛及其它不适症状消退时间调查分析
【关键词】 剖宫产
关键词: 剖宫产; 产妇; 不适症状
我们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腰痛及其它不适症状发生率及消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对产妇进行有预见性地宣教和护理干预,使其了解不适症状发生的原因及手术创伤修复大概所需的时间,以解除产妇的焦虑和不安,使其轻松度过哺乳期,以期提高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母乳喂养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对象为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的产妇178例,麻醉方式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年龄21~35岁,孕龄37~42周,其中手术切口为横切口116例,纵切口62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46例;初中92例;初中以下40例。被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合作者,能理解调查内容及目的。有腰痛、神经官能症病史者除外。
1.2 方法: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先进行预试验,根据其结果设计正式调查项目。围手术期宣教时先告之调查的内容及目的,术后5d由专人对调查对象进行逐项询问填写。出院时随带一份问卷(纵切口者于出院的前2d发放问卷),待不适症状消退,疼痛程度在0~1分时完成问卷并寄回。发出问卷178份,回收有效问卷155份,回收率87.08%。
1.3 评价标准:疼痛程度的评定方法和标准,根据行为疼痛测定法(BRS)中的点行为评分法(BRS-6)[1],将疼痛分6级,每级1分。0级(0)分,无疼痛;1级(1)分,有疼痛可被忽视;2级(2分),有疼痛无法忽视,但不干扰日常生活;3级(3分),有疼痛干扰注意力;4级(4分),有疼痛且所有日常生活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要如进食和排便等;5级(5分),存在剧烈疼痛,需休息或卧床休息。
1.4 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178例剖宫产产妇术后5d腰痛及其它不适症状发生率与疼痛程度(见表1)。
2.2 剖宫产产妇两种切口术后腰痛及其它不适症状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2 剖宫产产妇两种切口术后腰痛及其它不适症状发生率比较(略)
表2示,两种不同切口方式术后腰痛及其他不适症状发生率比较,经X2检验,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表1 178例剖宫产产妇术后5d腰痛及其它不适症状发生率与疼痛程度(略)
2.3 155例(回收问卷)剖宫产产妇术后腰痛及不适症状消退时间分布(见表3)。
表3 155例剖宫产产妇术后腰痛及其它不适症状消退时间分布(略)
3 讨论
3.1 剖宫产术后产妇发生腰痛及其它不适症状的原因分析:手术导致组织创伤及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组织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组织胺、白三烯、前列腺素、花生四烯酸等。这些物质既可激活感受器产生痛觉,又可造成中枢敏感化,使其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强度增加。因此,术后疼痛除手术切口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引起伤害性感受外,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改变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2]。调查中发现每位产妇都有表1中所列的疼痛和不适症状。①腰背酸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占61.24%),根据人体力学原理,若长时间处于某一不正确的姿势,会使某些肌肉群产生紧张和疲劳,严重时可造成肌肉、肌腱损伤。椎管内麻醉术后,由于腰背肌肉松弛,腰椎生理前凸暂时消失,引起脊间肌和韧带长时间受牵拉[3]是引起腰背痛的主要原因;其次腰痛还与麻醉穿刺损伤有关。②产后宫缩痛:在产褥期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称产后宫缩痛。妊娠分娩使催产素、前列腺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作用于子宫,引起持续而强烈的宫缩,导致子宫肌肉缺血缺氧,而出现下腹部阵发性剧痛,也是剖宫产术后疼痛的常见原因。子宫在疼痛时呈强直性收缩,于产后1~2d出现,持续2~3d消失。哺乳时反射性缩宫素分泌增多可使疼痛加重[4]。③膀胱与子宫相邻,手术时需把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切开,并将膀胱下推,然后腹膜化,均给膀胱顶部腹膜留下创伤。另外膀胱内尿液充盈是一个缓慢过程,而排空膀胱却是一个快速过程,短时间内膀胱形态的迅速改变,可引起手术创面的位移而出现牵扯痛,致使病人不敢用力排尿或被迫终止排尿。④术后有35.96%的病人站立时有盆腔下坠的不适感,这可能与手术时腹肌暂时失去紧张性以及病人心理因素有关。⑤腹部伤口痛是腹壁损伤而引起的疼痛,主要是由于手术切割、分离、牵拉、缝扎等对组织局部造成损伤所致。但经过1~2周,随着创伤愈合与组织修复,不会成为康复期困扰产妇的主要问题。⑥肠蠕动痛:蠕动是消化道的一种运动形式,手术创面由于缝扎、水肿渗出,大大增加了与肠壁之间的摩擦系数,当蠕动时肠壁从手术创面滑过,就会引起疼痛。⑦静脉穿刺点痛,可能与穿刺针较粗、输液速度较快,尤其是胶体液,刺激性强的药液快速输注有关。⑧手术后产妇常取仰卧位,足向跖面屈曲呈提足跟位,床尾棉被包的过紧时,小腿屈肌群始终处于肌紧张状态,致腓肠肌内外侧头与腱膜的连接处疼痛。⑨病人侧卧位时不注意上臂的摆放位置,肩胛带过度被牵拉,出现肩胛骨下牵拉痛。
3.2 剖宫产术后产妇腰痛及其它不适程度与手术切口方式的关系:从表1、2可以看出即使同样的手术切口方式,产妇的疼痛及不适症状可以不一样。表1中可见疼痛程度大多局限于1~3分,虽有疼痛,可干扰注意力,但不影响日常自理活动。而产后宫缩痛、肠蠕动痛和腹部伤口痛其疼痛程度有的可达4~5分,影响着产妇的日常生活甚至需要卧床休息。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刺激引起痛觉的描述和反应有很大的差异,这与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性及过去的疼痛经验、情绪、意志力等有关。表2中9种不适症状在两种手术切口方式中的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说明其症状的发生与手术切口方式(纵切口和横切口)无相关性。
3.3 剖宫产术后产妇腰痛及其它不适症状消退时间的分析:表3可见,术后30d有74.46%的不适症状消失,60d有96.47%的不适症状消失。其中,腰背酸痛除个别长达3~4个月外,93.10%的人在术后60d恢复;膀胱牵扯痛除个别外60d内消失;产后宫缩痛在术后40d消失,这与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正常非孕期大小相符;肠蠕动痛50d内消失。同是肌肉、肌腱损伤、但肩胛骨下牵拉痛,腓肠肌痛多在20d内恢复;盆腔下坠感恢复较缓慢,80d内消失;腹部伤口痛除个别外,多在50d内消失;静脉穿刺点痛除个别外多在20d内恢复。创伤后组织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机体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强弱不等,如上皮组织再生能力最强[5],这也符合调查结果(腹部伤口与穿刺点症状较内脏症状消失快)。同时组织的修复还受到一些局部和全身因素的影响,如局部组织的血供和微循环、缝合材料和缝合技术及全身状况等。因而不适症状消失时间也长短不同。
总之,剖宫产术后产妇要面对很多不适症状。不适症状不仅增加了产妇的痛苦,而且可伴其他生理功能的紊乱,影响着产妇活动、睡眠、哺乳姿势及乳汁的分泌等。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经常主动地询问产妇,正确地评估疼痛情况,最重要的是对疼痛本质的认识,相信病人的自诉是对疼痛存在及其强度的最准确的描述[6]。主动地与医生沟通,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针对产妇存在的疼痛及不适,护理人员在产妇出院前要重点给予干预和健康,临床干预以心理支持为主,通过鼓励、解释、安慰,克服手术创伤所致恐惧心理,改善产妇因疼痛引起的负性情绪反应,使产妇保持乐观情绪,以促进乳汁的分泌;教会产妇对疼痛及不适症状的评估和处理方法,使她们能参与止痛措施的决策。对于轻度疼痛不适的产妇可采用意想、、松弛及分散注意力等辅助疗法[7],也可采用下腹抚触、按摩和热敷,咳嗽和翻身时可用手扶或按压切口两旁,减少牵拉痛。指导家属为她们提供良好的修养环境,保持舒适的体位,协助哺乳和照顾婴儿。同时要根据其文化程度、个性特点以及身体的机能状态,对产妇进行健康指导,使产妇了解疼痛及不适症状的原因和手术所致创伤修复大概所需的时间,对消除产妇的紧张和焦虑,顺利度过哺乳期是非常必要的。
:
[1] 吴孟超,仲剑平,主编.外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732.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护[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65-368.
[3] 刘俊杰,赵俊,主编.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37.
[4]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0.
[5] 王正国,主编.创伤愈合与组织修复[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2.
[6] 李燕.评估疼痛的最佳方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26-127.
[7] 张卓慧.疼痛的机制极其控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