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出现黄疸的原因及处理
【关键词】 ,胆囊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出现黄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1692例单纯性胆囊切除术后临床资料。结果:1692例单纯胆囊切除术有18例术后早期出现黄疸。通过肝功能、肝炎病毒免疫检查、B型超声检查或手术证实,术后早期出现黄疸有内科性黄疸5例和外科性黄疸13例。经过,全部缓解。结论:内科性黄疸只需要采取积极支持治疗和护肝治疗,而外科性黄疸则必须再次手术或采取其它治疗手段。
关键词: 胆囊; 黄疸
The Reason and Treatment of Jaundice Following Cholecystectomy
ZHAO Jia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to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Guangdong Zhanjiang 524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 and treatment of the jaundice following cholecystectomy.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1692 cases following single cholecystectomy were analyzed. Result: 18 cases among 1692 following single cholecystectomy had jaundice.Help with liver function ,hepatitis immunodiagnosis,B-mode ultrasonic diagnostic and surgry,5cases proved to have non-obstructive jaundice,and 13cases have obstructive jaundice.Conclusion: Non-obstructive jaundice following cholecystectomy only need to treated with drugs,but the obstructive jaundice must treated with surgry or other way.
Key words: Cholecystectomy; Jaundice
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简称术后黄疸)并非十分少见,发生率为0.26~2%[1],引起的原因较复杂,需仔细检查和全面分析,掌握好手术时机,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回顾我院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我院单纯胆囊切除术1692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1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1180例,有18例术后发现黄疸,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占全部胆囊切除术患者1.1%。年龄27~81岁,平均46岁,男性11例,女性7例。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13例。全部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其中外科性黄疸13例,内科性黄疸5例。
1.2 实验室检查:18例患者均于手术后2周内出现不同程度黄疸,总胆红素均大于26μmol/L,谷丙转氨酶40IU/L以下1例,40~200IU/L10例,200~400IU/L4例,400IU/L以上3例。
2 结果
5例内科性黄疸经保守护肝及支持治疗6~10d后治愈。13例外科性黄疸经B超及CT证实胆总管残留结石6例,行胆总管切式取石T管引流术7d治愈;胆管部分损伤3例,2例行胆总管成形T管引流术,7d后黄疸消退,1例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0d后治愈;胆总管误扎1例,手术后拆除缝线及钛夹7d后治愈;胆总管肝管横断1例,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0d治愈,B超检查结合肝功能化验检查引流物放置不当致黄疸2例,拔除引流管后7d黄疸消退。
3 讨论
3.1 术后黄疸的原因:对术后出现黄疸的病人应严禁观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电解质、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动态行B超和CT检查,必要时可作ERCP或磁共振胆胰成像(MRCP)检查,以便尽早明确原因。引起术后黄疸的原因有多种,可分为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前两者又称内科性黄疸,肝后性称外科性黄疸。肝前性黄疸多与术中大量输入库存血有关,也有麻醉状态下输血的溶血反应等,均较为少见。肝性黄疸往往有慢性肝炎病史,或合并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病人,术后黄疸会加重。肝后性黄疸主要是指大胆管梗阻引起的滞留性黄疸[2],可由蛔虫、结石残留、狭窄、胆瘘引起。也有由于肿大淋巴结压迫、引流物放置不当、胆(肝)总管浆膜缝合过紧以及胆道癌种遗漏等所致。胆道损伤和胆总管结石残留是其主要原因。近年来,胆囊残株结石致术后黄疸屡见报道。
3.2 术后黄疸的诊断:术后黄疸出现的时间和伴随的表现对诊断和分析原因有帮助。及时、正确地判断是内科性黄疸还是外科性黄疸非常重要,关系到治疗原则的确立。从以下几方面可加以鉴别。
3.2.1 黄疸出现的时间及程度:肝前性黄疸一般在术后24~48h内出现,血清胆红素多在85μmol/L(5mg/L)以下,术后3~5d便下降。肝性黄疸多出现于术后24~48h内,黄疸缓慢加深,术后3~5d达高峰并支持一段时间,严重者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L)以上,但罕有超过512μmol/L(30mg/L);一般7~10d黄疸开始下降,病人情况有明显的好转。本组5例内科性黄疸病人均在手术后24h内发现,均于10d内治愈。肝后性黄疸发生在术后48h以后,甚至发生在术后半年,如误扎胆总管也可在术后12h出现。黄疸呈进行性加深,总胆红素可不断升高。
3.2.2 黄疸伴发的症状:外科性黄疸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病人常有体温升高、畏寒,伴阵发性腹痛等急性胆管炎的表现;胆囊残株结石致梗阻性黄疸大多先出现腹痛,后有黄疸。因此,对于胆囊切除术后短期内有术前症状复发,继而出现黄疸者应考虑该病可能。本组13例中有9例出现急性胆囊炎表现。内科性黄疸虽然也有发热,但少有高热和畏寒,且在早期存在黄疸程度与临床症状相分离的现象。
3.2.3 肝酶谱的变化:内科性黄疸病人ALT上升幅度大,常与黄疸程度呈分离状,ALP升高不明显,尿胆红素多呈阴性。外科性黄疸早期ALT可升高,但升高的速度较缓慢,与黄疸加深速度不相称,而ALP明显升高,血清胆红素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尿胆红素呈阳性[3]。
3.2.4 辅助检查:内科性黄疸一般不会伴胆管扩张。外科性黄疸B超或CT检查常提示胆总管逐渐扩张。B超尚能发现胆管内有无结石。ERCP或MRCP检查更助于了解阻塞的部位和原因。
3.3 术后黄疸的预防和处理
3.3.1 对内科性黄疸应加强全身支持、抗感染措施及术前术后的处理,注意保护肝功能,不能使用对肝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当诊断尚未明确时,对其处理应更为谨慎,因不适当的手术治疗、阴性剖腹探查,均可加重肝功能的损害。尽量避免大量使用库存血;对有慢性肝炎的病人,要待肝功能完全正常方可手术,除非急诊情况。
3.3.2 外科黄疸原因和处理:胆管损伤是最严重而常见原因。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应回忆手术当时情况,应首先想到是否有胆管损伤,不应从心理上“尽可能”地排除它。本组13例外科黄疸病人中有5例是由于不同类型胆管损伤所致。另外常见为胆总管残留结石,本组发生6例。
3.3.2.1 总管或肝总管横断:这是胆囊切除术严重并发症,本组1例发生于胆总管,开腹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由于术中未及时发现,待出现黄疸及胆总管扩张后予以手术探查,行胆肠吻合术,10d后黄疸消退而治愈。
3.3.2.2 误扎胆总管:1例为腹腔镜钛夹行胆总管部分钳夹。1例为肝十二指肠韧带旁渗血,欲缝扎止血,因大块缝扎而将胆总管一并结扎。经手术拆除缝线及取出钛夹后7d治愈。
3.3.2.3 胆总管部分损伤:本组3例为开腹手术所致,1例术中胆总管缺损不大,予以行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术,7d后黄疸消退,T管半年后拔除而治愈,1例行胆肠吻合术10d后治愈。
3.3.2.4 胆总管结石:本组发生6例,腹腔镜(LC)3例,开腹直视手术(OC)3例。其中3例术前没有明显黄疸或胆管炎表现,B超胆总管不扩张,术后取出结石与胆囊结石性质相同,故认为是由于手术牵拉胆囊底部使胆囊内结石经胆囊管滑入胆总管。3例手术取出结石为胆色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考虑手术前诊断有误,过分相信辅助检查,术中又未作仔细的胆总管探查,而导致漏诊。
3.3.2.5 引流管放置不当,本组2例胆囊切除术后,腹腔引流管放置于小网孔内,术后d1发现巩膜黄染、伴低热,暂观察,术后第2d,黄疸加深,引流管有少许淡红色液体,未见胆汁渗出,拔除引流管后,d3发现黄疸变浅,术后d6完全消失,行B超检查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肝功能示胆红素、转氨酶正常。分析原因可能是引流管放置过深、扭曲、压迫肝外胆管所致黄疸。
:
[1] 胡志前.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预防和治疗[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1,1(1):4-5.
[2] 吴成中,黄耀权. 腹部外科实践[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25-28.
[3] 江绍基.临床肝胆系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