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患者自我保健能力的调查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燕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高血压

     关键词:     高血压;     保健能力;     分析对象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病,对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和稳定,可使并发症得到较好的控制,为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我们对9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实施相应的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4年4月至2005年 5月在我科住院治疗高血压病患者96例,男64例,女32例,年龄37~74岁,①均符合WHO1999年制订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 舒张压≥90mmHg),②确诊病程在1年或1年以上,单纯高血压病85例,合并不稳定心绞痛7例,合并心肌梗塞2例,初次住院62例。两次以上住院34例。

  1.2     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①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程度;②能否合理控制饮食及体重;③适当运动;④正确调整心态;⑤能否遵医用药。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问卷的各个部分和填表要求,患者理解后自行填写,发放问卷96份,收回96份,回收率100%。

  2     结     果

  96例患者对自我保健能力普遍存在认识不足,见表1。

  3     对     策

  3.1     向患者宣传高血压病知识。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若血压控制不佳,晚期常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等。高血压病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由于人们对高血压病知识缺乏,许多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些人无症状不服药,认为长期服药对身体有害,有些人服药后不监测血压,影响了治疗效果。护士应对每一个患者逐一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不同性格特征给予指导,训练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部分老人因健忘缺少家人监督而忘记服药,因此,应将家属列入宣教对象,提高大众自我保健能力,从而增强病人治疗的依从性[1]。

  3.2     指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者应劝其戒烟,少量饮酒,避免酗酒,低盐抵脂饮食,食盐过多会使血压升高,低盐饮食有助于降低血压,每日食盐不超过6g,约两个啤酒瓶盖的量可有效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和。高脂饮食会加重高血压病的发展,指导患者多进新鲜水果蔬菜及含总脂肪较少的低脂奶制品,如多食鱼类及禽类食品。增加有氧运动,减轻体重: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决定运动种类、强度、运动时间等,经常坚持运动或体力活动可以降低休息时的血压,减少劳动时血压和心率的上升幅度,但要注意运动的性和安全性。超体重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体形肥胖者应进行有效的锻炼并制定减肥目标,非超重的高血压病患者可进行有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

  3.3     向患者讲解药物方面的知识,使患者认识到坚持服药及终身服药的重要性[2],原发性高血压一旦确诊,一定要坚持服药并终身坚持,经降压后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可逐渐减少降压药物的剂量,但需终身维持,同时让患者正确理解联合用药的目的,告诉患者不可自行调换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应保持血压的稳定,切不可血压稍低就停药,血压上升就又服药,使血压反复波动,对健康不利。护理人员应教会患者自己所服药物的名称、剂量、用量、注意事项及毒副作用,并定期门诊复查。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出现心悸、烦躁、多汗、心律失常等,应及时就医。

  3.4     告诉患者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因为劳累、紧张是引起血压增高的常见诱因,保持情绪稳定,对引起不快的人或事采取回避的应对方法。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也可引起高血压,这可能与长期反复的过度紧张与刺激使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以致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儿茶酚胺类介质的释放使小动脉收缩并继发引起血管平滑肌增殖肥大有关,而交感神经的兴奋可使肾素释放增多,这些均促使高血压的形成并使高血压状态维持,因此,心理因素对其发生,预后都有重要影响[3]。

  4     讨     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病程长,变化大的慢性病。由于人们对高血压病的知识和危险性认识不足,为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维护病人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高血压病病人的健康,提高病人的遵医能力,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     古彩英.系统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人的探讨[J].护杂志,2004,19(19):42-44.

  [2]     李欣.高血压药物治疗新概念[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4,20(9):575-576.

  [3]将志坚,赵福海,黄雁,等. 整体护理提高高血压病人心理护理质量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5):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