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俊鸿, 李林芬, 林静霞, 李建宏, 肖诺茵
【关键词】 血管瘤
摘 要:目的:探讨采用平阳霉素行小儿体表血管瘤注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平阳霉素配为1%浓度,用带第4号针头注射器吸取适量药液,根据血管瘤大小直接注射至瘤体内,直至瘤体表面发白肿胀为止。每1~2周注射一次,每次量不超过6mg。结果:182例患者经平阳霉素注射后,随访3个月到1年。治愈率49.5%、显效率38.5%、总有效率88%。除部分患儿注射局部肿痛外,全身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关键词: 平阳霉素; 血管瘤; 注射治疗
Clinical Study of Intratumoral Pingyangmycin Injection for Hemangiomas in Children
Abstract:Objectives: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pinyanmycin injection for superficial hemangiomas in children. Methods: Pingyangmycin was intratumorally injected to the hemangioma mass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1% until the mass had become pale and swollen once two weeks for 3~5 times. Results: 182 children received pingyangmycin injection and were followed for 3 months to 1 year. The cure rate was was 49.5%, and the effectiveness rate was 38.5%. Therefore, the total effectiveness rate was 88%. The complication was minimal. Conclusions: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pingyangmycin was a safe,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 modality for superficial hemangioma in children.
Key words: Pingyangmycin; Hemangioma; Injection
小儿体表血管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良性肿瘤,治疗方法多样,疗效各异。我院自2001年以来采用平阳霉素瘤体注射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9例,女93例,年龄4个月至14岁。其中小于1岁者151例(82.9%)。毛细血管瘤62例,海绵状血管瘤82例,混合性血管瘤38例,血管瘤生长于头面部68例,颈部22例,四肢躯干部90例,外生殖器2例,瘤体最大为20cm×30cm,最小0.5cm×1cm。
1.2 治疗方法: 无需麻醉,瘤体及周围皮肤消毒后,用10ml注射器配4号针头,抽吸1%平阳霉素溶液(平阳霉素8mg+NS8ml)距离瘤体约0.5cm正常皮肤进针。根据血管瘤的大小直按将平阳霉素液注入瘤体,一般由深面逐渐退至浅面瘤体,直至瘤体表面发白肿胀为止。对于较大瘤体,不求一次完成整个瘤体注射,以免用药过量。每次用药剂量应少于6ml(6mg),每1~2周注射一次,4~5次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价: 治愈:经一疗程治疗后,血管瘤完全消退,局部皮肤变软,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用药一疗程后血管瘤明显缩小(50%以上),颜色变淡,随访无继续增大但未完全消退。无效:经治疗一疗程后血管瘤无明显变化或注射后稍缩小,随访又继续增大。
2 结 果
182例患儿经治疗后随访3个月以上,其疗效见表1
表1 182例患儿体表血管瘤平阳霉素注射后疗效表(略)
局部不良反应轻微,多为注射时疼痛肿胀,部分注射针孔渗血经延长压迫时间后止。全身反应7例(3.8%),注射后体温稍升高4例,上腹部不适,恶心,食欲下降2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未有过敏反应出现。
3 讨 论
小儿血管瘤实际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其组织学上并无一般肿瘤的特性。因而临床上尚未见其恶变的报道,尽管小儿血管瘤有时可因血管栓塞而消退,但未消退前被患儿无意中抓伤或碰破出血,感染或经久不愈,而且部分生于面部及四肢的血管瘤严重影响美观。因此,小儿血管瘤还是需要尽早积极。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方法很多,对于较大体表血管瘤,既往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时需用植皮并留下瘢痕,通过本组治疗研究显示,注射治疗可克服这些缺点,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平阳霉素是由平阳链霉菌产生的博来霉素类,是一种新型抗肿瘤抗生素,在小儿血管瘤的局部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因其毒性低,对机体免疫功能和造血系统影响小,较适合于小儿应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细胞的DNA合成,并在DNA降解过程中产生自由基[2],通过自由基对血管瘤内细胞的作用,损伤内皮细胞并抑制其生长,并破坏血管壁完整性,使血管内血浆成分外渗,组织水肿、变性、增生,可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最终使血管收缩,血管壁增厚,最后导致血管闭塞,血管瘤停止生长并逐渐消退,从而达到治疗血管瘤的目的。但由于局部注射治疗用药剂量有限,对于面积过大的血管瘤不易掌握用量[3],一般要控制每次用量及总量,本组每次用量控制在6mg以下,总量小于30mg,未出现明显副作用,我们体会同时应避免多次重复在一个固定部位进行,否则将造成组织缺血坏死。
不同类型的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而疗效也不一样。一般毛细血管瘤疗效较好,本组达95.2%。一般认为,注射点的坏死与药物剂量成正比,与其注射深度成反比,对于毛细血管瘤的治疗应在无菌操作下用细小针头刺入血管瘤内,进针切忌太深及用药过量,以防止局部皮肤坏死。较大儿童在等量平阳霉素注射下造成的坏死体积要大些,这点应加以注意。海绵状血管瘤或混合性血管瘤的治疗目的不同于前者,主要是力求使血管瘤组织硬化、吸收,而不是造成坏死脱落。对瘤体容量相对较大则应采用多点注射,但每次用药量不宜太多,以免增加不良反应。我们体会,一般间隔1周至2周注射1次为宜。总之应等待血管瘤局部肿胀完全消退,且硬化或坏死作用达到高峰后,才宜第二次注射,不可操之过急,有时可能要观察2~3周,再决定重复注射日期。
通过本组182例患儿的治疗观察,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局部副作用轻微,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不适等表现,而全身反应很少,本组出现2例中度发热达38℃,3例注射后有恶心及食欲减退,经对症处理后好转,说明平阳霉素注射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副作用少等特点,适用于小儿体表中小面积的血管瘤治疗,但对于较大面积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单纯注射无效,应加瘤体内结扎治疗[4]。本组1例10岁患儿腹壁大片皮肤及腹股沟区巨大血管瘤,经手术切除大部分血管瘤组织后结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
[1] 陈敏华,潘开方.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51例[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17⑵:125-126.
[2] 郑翔,赵怡芳.平阳霉素治疗后血管内自由基的检测[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1,11⑶:109-110.
[3] 陈瑞卿.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15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4):1853.
[4] 钟冠鸿,马 奇,邵哲人,等. 瘤体内结扎加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30例[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16(13):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