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行为干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探索
作者:俞淑静,孙中云,周晶,邓莉
【摘要】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DM)综合的疗效。方法:对180例DM患者进行代谢指标测定、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糖尿病控制状况评价量表(CSSD70)、DM生活质量测评量表(DQOL)评定,随机分为治疗组(A),对照组(B),两组均给予DM常规治疗,A组辅以音乐治疗,3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 b A1c)、血压、量表等变化。结果:DM患者抑郁发生率45.2%,音乐治疗3个月后血糖谱、GHAIc、血压、糖尿病控制状况、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音乐、行为干预有益于DM的综合治疗。
【关键词】 音乐疗法; 糖尿病
糖尿病(DM)是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心身性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DM发生、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1~3]。我们自2004年4月至2004年12月探讨应用音乐融入DM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患者资料来自于2004年3月至2004年8月入院的180例DM患者,符合1998 WHO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理、躯体疾病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120例(男64,女56),年龄(46.4±12.6)岁,平均受年限10.5±3.6年,对照组(B):60例:男35,女25,年龄44.5±11.7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0.8±3.3。两组在病情、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分布均衡,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量表测定:由专人讲解指导语,要求受试者独立填写表格,治疗3个月后复行评估。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DM控制状况评价量表(CSSD70),包括DM及并发症自觉症状(11题)、生活习惯(15题)、治疗情况(8题)、生存技能(15题)、治疗目标(7题)和DM知识结构(14题),DM生活质量测评量表(DQOL)。
1.2.2 药物治疗:两组均给予DM综合治疗(教育、饮食、运动、药物、监测),主要药物为: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等,两组间药物类型、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A组:在治疗基础上辅以音乐疗法及行为干预。
1.2.3 音乐治疗:团体治疗及个体治疗相结合,选择安静优雅的地点,依据患者乐曲欣赏能力、文化背景、心理状况、性格、兴趣等因素,选择舒缓乐曲为主旋律,如“静静的雪”、“渔舟唱晚”、 “舒伯特小夜曲” “小提琴协奏曲”等曲目,让患者轻闭双眼,引导患者进入意境,进入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以达到最佳效果。音量在20~40db为宜。每周五下午指导治疗30min,其后以个人治疗为主,每天早或晚30~60 min,持续3个月。
1.2.4 行为干预:A组由专职护士、心理师实施行为干预,包括:①DM课程教育(一般知识、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急慢性并发症等系统课程),纠正错误的认知,树立生活、治疗的信心;②心理分析干预:深入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找出导致情绪障碍和行为适应不良的错误认知,针对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采取一对一咨询、单独会晤与集体疏导相结合,逐一分析、集中讨论具体问题,抒解、安慰、支持、鼓励、干预,自觉识别错误认知,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境和社会能力,提高对综合治疗的适应性、依从性,每周1次,1h/次;③音乐疗法:根据个体特点帮助选择合适曲目,每日欣赏1~2h;④放松训练:2次/d,持续20~30 min;⑤建立支持性环境:个体化与集体干预相结合、安排患者之间、患者与家庭成员、与医生的沟通交流;随时了解患者身心各方面的情况,协助患者利用外界的支持资源,帮助解决疑虑和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⑥指导患者提高应对社会交往技巧,针对变化的环境调整治疗及患者的期望值。⑦持续、全面、检查患者对干预内容的掌握及实施情况,进行干预内容的强化和巩固。
1.2.5 观察:检测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GHb A1c、体重指数等,每周测血糖谱2次,观察血糖曲线,3月后复查。
1.2.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
2 结果
2.1 SDS、SAS评分:入组时,两组患者SDS、SAS分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抑郁发生率45.2%,平均抑郁指数0.54,焦虑发生率为43.1%。3月后A组SDS、SA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SDS、SAS分值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糖尿病控制指标比较:组血糖、GHbA1c、血压稳定,DM控制状况良好,见表2。
表2 糖尿病诸指标治疗前后比较(略)
2.3 CSSD70 、DQOL分布情况: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差者CSSD70分值低,约占57%,男性CSSD70总分、知识结构高于女性,治疗组经综合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无抑郁患者DQOL平均93分,抑郁患者平均104分。CSSD70与DQOL高度一致性,提示抑郁、焦虑可使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3 讨论
DM是慢性终身性、心身性疾病,本研究显示:DM患者的心理特点为不善于延迟的满足,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在疾病的各个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思维、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和情志活动的异常,如焦虑、恐惧、抑郁等,与国内外报告一致[1],治疗依从性较差。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活动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处于焦虑时,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孤独、抑郁时,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DM与抑郁症状之间可互相影响[4],我们尝试着搭起与医学的桥梁,用音乐调整心理、情绪,促进生理的变化,改善临床症状。让DM患者贴近音乐的感动,进而用来抚慰身心的疲惫与创伤。本研究对音乐辅助治疗1、2、3月的追踪观察及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糖代谢改善情况、血压稳定均优于对照组。
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是指运用音乐的非语言的审美体验和演奏音乐的活动来达到调节心理的治疗技术。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音乐治疗是借助演奏或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释放不良情绪,抒发情志,净化心灵,改善对疾病的感受[5]。轻松、欢快的音乐使大脑及整个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节奏明快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优美的旋律能安定情绪,增强患者生活情趣,有利于心身健康的恢复;舒缓、优雅的音乐具有镇痛、降压、镇静及调节情绪的作用。音乐还有助于消除心理防御,帮助唤醒已忘却的记忆,梳理压抑的情绪。音乐在DM治疗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DM心理,使医患之间增强了交流,最终改变了人的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音乐处方的选择对临床治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传统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种民族调式音乐,有所谓“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之说。其特性与五脏相对应,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五脏五行的关系,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焦虑、抑郁程度、心理状况、病情,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集体欣赏与个人相结合。我们体会: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影响,音乐的旋律将人带入一种美好、宁静的境界,在优美的音符流转中,抚慰身心的疲惫,缓和内心和疾病的痛苦,从音乐中走出疾病的阴影,增强心理防御机制。
音乐辅助DM的治疗会产生心理与生理的双重作用,配合综合治疗,将提升DM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个体的年龄、文化背景、音乐修养、兴趣不一,音乐治疗的效果有所差异。音乐,它将以新的面貌带给人类身心的修养和治疗,起到特有的音乐人际社会作用,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应用。
【】
[1] 王爱华,胡蕴刚,王嘉漫.糖尿病患者伴抑郁焦虑状况的临床研究[J].上海医学,2003,26(8):574-576.
[2]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844. Preven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M]. Report of a WHO Study Group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4.17.
[3] 杨华渝.一些常见疾病的心理问题[J].中华医学杂志,1999,79(3):234-235.
[4] 左玲俊综述,徐俊冕审校.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J].中国行为医学,1998,7:155.
[5] 江汉声.江汉声医师的音乐处方笺[M].机械出版社,20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