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舒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胃舒冲剂对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影响。方法:采用冰醋酸腐蚀法造大鼠胃溃疡模型。结果:胃舒冲剂对动物实验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结论:胃舒冲剂对消化性溃疡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 胃舒冲剂; 胃溃疡; 抗溃疡作用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一种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极高。我们通过临床观察研究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湿浊相互作用的结果。胃舒冲剂以清热化浊,理气活血为大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良好疗效。我们通过实验性大鼠胃溃疡的实验研究,探讨胃舒冲剂的作用机理,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清洁型8周龄Wistar大鼠40只,雌雄不限,体重120~140g,华中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提供。
1.2 药品:胃舒冲剂(茵陈、公英、连翘、黄连、郁金、徐长卿、当归、菖蒲、佛手、赤芍、甘草、白芨、珍珠粉、元胡、茯苓、枳实、三七粉等),由本院制剂室提供。雷尼替丁胶囊(佛山康宝顺业药物有限公司出品)。
1.3 实验方法:取大鼠40只,10只为空白组,30只采用鄢氏冰醋酸腐蚀法[1]造胃溃疡模型。造模后,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病理组、治疗组、对照组。病理组给予蒸馏水10ml/kg,治疗组按胃舒冲剂颗粒6.8g/kg,用蒸馏水配成0.68g/ml 的溶液,对照组予雷尼替丁混悬液10ml/kg,用蒸馏水配成0.5mg/ml,用溶液每日灌胃一次,连续6周。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4.1 溃疡指数:取大鼠胃组织,沿胃大弯剪开,展开胃组织,放在冰台上,测量溃疡最长径(mm)和最宽径(mm),相乘出溃疡面积(UI)作为溃疡指数。
1.4.2 光镜观察:HE染色切片,光镜观察胃粘膜组织学改变(溃疡及溃疡周围区域,溃疡表面有无坏死物,溃疡深度以及再生粘膜及肉芽组织成熟度等情况)。
1.4.3 表皮生长因子(ECF)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操作。
1.4.4 血清NO含量: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和比色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操作。
1.4.5 血浆ET水平:采用非平衡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操作。
2 结果
2.1 胃粘膜大体观:空白组:胃粘膜呈淡红色,皱襞明显,表面无溃疡充血及水肿。病理组:溃疡呈圆形,中心为灰白色坏死组织,底部凹凸不平,周围充血、水肿。组及对照组:溃疡呈圆形,中心为淡红色,底部平坦,周围未见明显充血、水肿。UI 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效,但以治疗组袍为明显。
2.2 光镜下观察:空白组:胃粘膜上皮完整,未见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及粘膜下出血倾向。病理组:部分区域黏膜坏死、脱落,粘膜面表层见坏死组织,可见炎性细胞及溃疡周围粘膜腺体间质充血、水肿。治疗组及对照组:溃疡处胃窦结构已有所恢复,坏死组织已基本消失,间质充血、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明显减少,损伤明显轻于病理组。
2.3 对ECF、NO水平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病理组ECF、NO含量增高(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ECF、NO含量较病理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ECF、NO含量增高(P<0.05)。
2.4 对血浆ET水平的影响:病理组ET明显增高,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ET水平较病理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ET水平有所下降(P<0.05)。结果见表1。
表1 胃舒冲剂对胃溃疡大鼠愈合质量的影响(略)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①胃舒冲剂对大鼠胃溃疡组织学成熟度有改善。②胃舒冲剂通过增加组织及血清EGF及血清NO含量达到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肠粘膜,促进溃疡愈合。③胃舒冲剂可抑制或减少ET的分泌,减轻缩血管作用,保护胃粘膜。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胃痛” “嘈杂”等范畴,本病病位在胃,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其气以和降为顺。本病多由外邪、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湿热内阻,热毒蕴结,瘀血停滞,瘀久化热,腐肉损肌形成溃疡病灶。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及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确立了清热利湿、理气活血、祛瘀止痛的治疗大法。胃舒冲剂有清热化湿,解毒活血之功。方中公英、茵陈、黄连、连翘、石菖蒲等药苦寒,辛凉并用具有清热而阴不伤,寒温并用而斡旋气机,起到清热解毒化湿的目的,恢复脾胃燥湿相济的生理特性。当归、元胡活血理气止痛,地榆、白芨保护胃粘膜促进溃疡愈合,三七甘苦而温,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又加入佛手等性味平和,行气散郁之品,以恢复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郁金辛散苦泄,性寒清热,为血中气药。诸药合用,标本兼治,使湿浊清,壅塞通,热毒去,瘀血活,胃降畅达,且有效改善PU患者的体质,从而促进溃疡愈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
【】
[1] Tarnawski A, et al. Quality of ulcer healing:a new,emerging concert[J]. Clin Gastroenterol,1991,13(suppl 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