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氩气刀治疗上消化道黄色瘤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 ,,黄色瘤;氩气刀;;胃镜下
[摘要] 目的 观察胃镜下氩气刀对74例上消化道黄色瘤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对已经病理证实的上消化道黄色瘤,在胃镜直视下用氩离子束凝除,4周后复查胃镜。并且随访1年以上。结果 黄色瘤完全消失,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胃镜下氩气刀治疗上消化道黄色瘤效果好,安全,便捷,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黄色瘤;氩气刀;治疗;胃镜下
我院在2002年1月~2006年1月的12000例胃镜检查者中共检出上消化道黄色瘤129例,均经病理证实后,对74例进行了氩气刀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胃黄色瘤患者74例,进行胃镜下氩气刀治疗。男42例,女32例;年龄38~74岁,平均52岁。胃镜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扁平隆起,呈黄色或黄白色,边界清楚,表面稍粗糙。单发29例,多发45例,其中胃窦部124枚,胃体下部31枚,胃角20枚,残胃侧9枚,食管6枚,共190枚。
1.2 治疗方法 采用PENTAX EPK-700胃镜、AG9800氩气高频电刀(山东玉华电器有限公司提供),术前常规咽喉麻醉,术前30 min肌注山莨菪碱(654-2)10 mg以减少胃肠蠕动及分泌物。在电子胃镜直观下,先进镜观察病灶,然后经内镜钳道插入氩气离子束凝固导管,导管伸出内镜头端1.5~2 cm,直至病灶上方约0.3~0.5 cm处,选用功率为30W,气流量为20 L/min。与组织角度为30°~60°,以每次1~2 s的时间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直至病灶发白,黄色瘤消失。操作时避免氩离子束导管与病灶组织垂直。术后3天内流质饮食,逐渐变为半流质、普食,常规口服抑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4周后复查胃镜。
2 结果
所有病例经氩气刀治疗后均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均于4周后复查胃镜,所有病例黄色瘤均消失,继续随访1年以上,其中有4例复发,经再次氩气刀治疗后病灶消失。
3 讨论
胃黄色瘤又叫网状内皮细胞瘤或脂质岛,指吞噬了类脂质的巨噬细胞局灶性聚集的瘤样增生性病变,其为假性肿瘤,是组织细胞对血浆脂质变化的增生性反应,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胃黏膜损伤: 当组织局灶性破坏或修复时,残留的许多含脂细胞碎片被吞噬细胞摄取,最终形成泡沫细胞。而泡沫细胞正是黄色瘤重要的组织病理基础,故认为黏膜损伤是其主要致病因素。(2)胃黏膜损伤影响脂质转运,使脂类在细胞内堆积,并形成脂类结晶。说明在病灶局部有脂质代谢障碍。(3)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报道伴发肠化的患者本病发生率为无肠化者的3倍[1],说明本病的发生与胃黏膜肠化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