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赵婕,李 辉,夏玉兰

【关键词】  ,QT离散度;不稳定型心绞痛;他汀类药物

  [摘要]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测定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舒降之)前后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并与30例未服用他汀类药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QT离散度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QT离散度较未用他汀类药物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QT离散度较未用药物前明显减小。
   
    [关键词]  QT离散度;不稳定型心绞痛;他汀类药物
    
      QT离散度(QTd)是心电各导联间QT时限的差异,它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QT离散度增大反映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均,极易产生多数室性折返激动,它代表心室肌电不稳定性,临床上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有用指标[1],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重要部分之一,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分析近两年来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前后QTd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均为住院患者。发病后2 h~5天入院。男42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平均59岁。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5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2例,自发型心绞痛14例,劳力+自发型心绞痛19例。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以下血脂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5.20 mmol/L(20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2 mmol/L(120 mg/dl),高于此标准的病例除外。并发其他疾病:高血压病24例,糖尿病1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8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控制心绞痛发作,60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对照组30例。药物组在应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他汀类药物舒降之(辛伐他汀,默沙东生产)20 mg,每日1次睡前口服,共用3个月。对照组未服用舒降之,所有病人入院后即刻描记12导联心电图,测定其QT间期离散度(QTd),即QTd=QTmax-QTmin。药物组病人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并测定QT间期,QTd。正常组30例检查未发现任何心脏疾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一次性测定QTd。按高岚测量方法[2]于QT间期选择QRS波起点和T波终点明显导联。T波终点判定:(1)T波与等电位线交点。(2)T波与U波之间切迹。(3)T波下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交点。若QRS波增宽测JT间期。JT间期选S波明显的S波与ST交点(J点)即ST开始至T波的终点。两者各选三个导联,取其均值,然后无论任何导联,从最长QT(JT)减去最短QT(JT)间期,即为QTd[2],本文采用Higham提出的异常标准为>50 ms。仪器采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6511型心电图机,纸速25 mm/s。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0例入院时QTd (55.12±8.24)ms,JTd (50.14±6.32)ms,正常组30例QTd (24.12±8.22)ms,JTd (16.36±8.24)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药物组30例入院时QTd (56.10±8.37)ms,JTd (51.11±6.32)ms,3个月后QTd (32.40±8.16)ms,JTd (29.36±10.11)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药物组30例3个月后QTd (32.40±8.16)ms,JTd (29.36±10.11)ms,对照组30例3个月后QTd (45.32±10.11)ms,JTd (38.12±11.21)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1  正常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 QTd及JTd的比较 注:P<0.05表2  药物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3个月后QTd及JTd的比较注:P<0.05表3  药物组、对照组分别治疗3个月后QTd及JTd的比较注:P<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QTd可较好地反映复极的离散程度,从而利用它预测心律失常事件及心脏猝死。不稳定型心绞痛频繁发作时QTd明显增加。本组患者所有心绞痛病人QTd均增加。在心绞痛发作期心肌缺血明显,心肌节段性复极差异显著。随着心肌缺血的改善QTd明显减少,心肌缺血时心肌复极迟缓,应用心室程序刺激可显示缺血区不应期呈非均质性改变,越近缺血区中央,不应期越长,而缺血区边缘心肌不应期与正常相似[3]。这种区域性复极化不均匀极易产生多数室性折返激动,它代表心室电不稳定性,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积极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可预防心脏病事件的发生。本组试验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QTd明显减小,这与Mark[4]及Vrtovec[6]等观察的结果相一致,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应激抗炎特别是减轻心肌细胞的重构有关。表明[5]心肌肥厚、心室重构等使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增加,另外肥厚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加,也易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他汀类药物通过减少甲羟戊酸及其衍生物的产生,阻断了蛋白翻译后的异戊二烯加工过程,使Ras在细胞膜上无法定位而失去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外调节激酶(ERK)的激活,阻断肥大过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中,积极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重症患者的生存率,为治疗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可提供新的途径。
   
    [文献]
   
    1  陈义汗,龚兰生.QT离散度.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4):307.
   
    2  高岚,吾柏铭,韩婷婷.200例正常成人QT离散度.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7,1(2):140.
   
    3  石毓澍,陈新,周金台,等.心脏电生进展.北京:技术出版社,1994,345-359.
   
    4  Mark L,Katona A.Effect of fluvstatin on QT dispersion.A new pliotropic effect?Am J Cardiol,2000,85:919-920.
   
    5  李闪,朱建华.他汀类药物在心肌肥厚治疗中的作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4):372-373.
   
    6  Vrtovec B,Okrajsek R,Golicnik A,et al.Statins shorten.QTc interval without affecting plasma BNP lev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art failure.J Heart Lung Transplant,2005,24(suppl 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