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安奈德治疗58例瘢痕组织临床疗效观察
[关键词] 曲安奈德;瘢痕;增生性;瘢痕疙瘩
我科于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治疗66例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患者,其中随访58例,疗效较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8例患者,男22例,女36例。年龄17岁~42岁,病程1个月~12 a。皮损均表现为淡红色或红黄色质地坚韧的扁平隆起,自觉有痒痛感。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病程<6个月;体积2 cm×1 cm×1 cm~0.5 cm×0.3 cm×0.5 cm;数目单发者16例,多发者9例,其中8例来自于外伤及术后,5例来自于痤疮,2例来自于烧伤后,原因不明10例;瘢痕位于前胸8例,四肢8例,肩背部5例,颈部2例,面部2例。对照组33例,病程>6个月;体积6 cm×3 cm×1.5 cm~2 cm×2 cm×1 cm;数目单发者21例,多发者12例,其中11例来自于外伤及手术后,4例来自于痤疮,1例来自于烧伤,原因不明17例,皮损位于前胸14例,四肢9例,肩背部8例,颈部2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将曲安奈德注射液1 ml(含曲安奈德40 mg)与2%利多卡因2 ml按1∶1充分混合均匀,用2 ml注射器抽取适量混合液,自皮损中部、下部水平方向进针,将药液注入瘢痕组织内,直到瘢痕膨隆,均匀呈现苍白色。每次曲安奈德的用量<30 mg,每2周治疗1次,每例注射5次~7次,期间不使用其他药物。
1.2.2 注意事项 为防止感染,要严格无菌观念,注意无菌操作;进针后宜缓慢推注,以防患者疼痛剧裂及药物喷出;药物应注入瘢痕组织内,不可太浅或过深,以免引起组织坏死及影响疗效;注射完毕后,取无菌敷料压迫注射部位几分钟,以防药液外漏及针孔出血。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痛痒消失,瘢痕完全软化变平,触之柔软,无硬结,完成后随访至少12个月未复发;显效:痛痒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60%~70%的面积软化变平,随访12个月无逆转;有效:痛痒症状减轻,40%~50%左右的面积软化、变平,随访1 a效果无变化;无效:痒痛、色泽、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或无变化,瘢痕质地及大小无明显变化,随访1 a又复发。痊愈与显效例数的百分率合计为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表1 曲安奈德对不同疗程、不同体积瘢痕组织的疗效观察(略)
注:经卡方检验:χ2=18.21,P<0.005。不良反应:2例皮损周围出现萎缩,1例出现毛细血管扩张。
3 讨论
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均属于瘢痕组织,但增生性瘢痕只在原有损害的面积上增生肥厚,不向四周扩展,部分经数年可自行消退;而瘢痕疙瘩则侵犯邻近皮肤,以超过原始损伤边缘向周围正常组织扩展和过度的胶原沉积为特征,患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是特殊的瘢痕,其诊断标准:瘢痕超过原有损伤范围,向周围正常组织侵犯,病程超过9个月而无自发消退的征象,以前做过手术而又复发者。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虽然在程度上及发病部位有差异,但两者均为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引起。瘢痕的发生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但认为成纤维细胞是参与瘢痕形成的主要细胞,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与瘢痕的形成、消退密切相关[1]。目前治疗瘢痕的方法很多,如手术联合放疗、放射治疗、冷冻、药物外用等,但疗效均不十分理想。由于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分泌,并能促进其变性及基质胶原降解[2],故本文采用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组织。曲安奈德是合成的糖皮质激素,采用皮损内注射治疗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靶部位,一方面有利于成纤维细胞的吸收,促使胶原纤维及基质降解;另一方面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增强了药物的作用强度;2%利多卡因是酰胺类局麻药,作用快、安全范围大、刺激性小、局部血管扩张作用不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因而易于接受治疗。本次治疗观察到,病程的长短、面积的大小、皮损数目多少均与治疗有相关性。病程短、面积小、质地较软的瘢痕,治疗效果较满意,同时皮损数目较少的患者,起效早、疗效更显著,两组病例中,治疗组的显效率达60.0%。对于陈旧性、体积大、皮损数目较多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对于此类瘢痕的治疗,临床上仍需积极寻求更有效的方法。此外,在本次病例选择中,发现瘢痕多发生于青年人,老年人相对较少,这可能与青年人组织生长旺盛、创伤后胶原纤维反应性强及皮肤张力大有一定关系。
:
[1] 张培华,罗少军,梁杰,等.血竭素高氯酸盐促进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J].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6):338.
[2] 张敬德,邢新,卫连坤,等.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瘢痕疙瘩560例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7):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