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护理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考试衔接的探索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护理课程 职业资格 相互衔接
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企事业单位用人条件的提高及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完善,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护理专业被国家确立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后,有必要根据培养培训工程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工作,研究如何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学历证书内容进行整合,使职业技能证书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朝着获得职业能力的方向发展。
1 认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全民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制度,其实施需要大量的护理技术人才。面对迫切的现实要求,中央文件(国发[2006]10号)明确指出,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科教育,应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现状看,卫生实用型人才严重缺乏。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缺少近100万名护士,社区服务体系普遍不完善,卫生建设体系人才矛盾凸显,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健康要求,现实需要卫生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实用型、用得上、留的住的卫生人才。因此,正确认识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优化教学内容着手,将以学科为主的培养方向转化为以岗位培养,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以实施基本医疗服务的护理专业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
因此,应坚持专业设置的职业性,体现护理职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即护理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高职护理职业教育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化建设需要的,具备人文社会、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因此,我们在进行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进行定位思考时,清楚地认识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专科教育的区别,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需求、以及我们学院的自身状况来实施培养目标。
2 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考试的衔接两个目标
基于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与政策调整的新要求,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主要围绕两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为服务型护理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知识和技能支撑。应从课程体系改革及与职业资格考试融合的必要性分析开始,结合国家职业分类及对学生就业所需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与技能要求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专业教学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并重视教学实训条件建设,加大基础护理实验室设施的投入,为学生培训以及取得职业资格创造条件。这一目标的核心就是依据职业目标为主的专业培养规格和高职教育特点,调整原来基于学科专业知识系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建立基于护理岗位工作过程系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体系,确保专业核心技能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个目标是便于学生规范地进入医疗服务市场。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加速增长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卫生行业立法加强和执业准入制度的完善、国家对农村卫生工作和社区卫生工作的空前重视、继续医学教育的不断规范,护理专业学生必须获得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或者岗位培训合格证才能毕业,即“一书多证” (即一个毕业证书,多个职业技能证)。其中的职业技能资格证反映学生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不仅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的一个实际操作技能的肯定,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对于已经就业的人员,它则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入口。
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强调,卫生职业专业性强,学生毕业进入市场,要具备卫生行业的准入证。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2007)指出,尊重人才市场和职业教育本身,要保证学生达到执业或上岗要求。许多医学教育人士认为,卫生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生命,如果没有厚实基础,一味强调动手,好似“江湖游医”。这是一门重学历、重正规、重素质教育的行当。
所以,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国情的护理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就业观,促进护理职业教育教学与卫生服务、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紧密结合,提高护理职业技术人才和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对于已经有法规明确规定准入资格的护理专业,教学中要严格准入标准,促使学生达到护理职业资格准入要求。
3 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的衔接实践
护理之所以能成为专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护理之所以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工作的对象是人的生命,同样具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由此,对护理专业教育课程建设、职业技能资格考试有机衔接的应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公共基础课。护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由专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合理构筑起“三大平台课程”体系,将综合素质课程贯穿整个教学计划。公共课平台课程,就是向学生传授与未来工作有关的、和社会领域的、带有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开设这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人才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应用文写作、外语(还可选修医护,为将来做涉外护士积累知识)、机基础、(主要为医疗体育和形体,既能健身,将来可以指导病人康复锻炼)、创业和就业等必修的基础课程。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参加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普通话测试等。鉴于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护理岗位必须技能,我们建议学生都要报名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是专业基础课。这类课程是按学科门类或相近相关专业打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即医学基础。它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学基础、护理管理、护理礼仪等,本着“实用、够用”,为临床护理服务为原则,它与公共基础课一起组成学生构筑学习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许多医学教育人士认为专业基础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举足轻重。此时,学生可以参与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组织的“医用药品营销员”考试,“推拿按摩师”考试。这两种证书不强求,视学生个人情况自己选择。
三是临床护理课程。临床护理课程已具有较明确职业指向。这是构建在前两个平台基础之上,提供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为加深专业方向或特色的专业课程组。它分为临床护理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训课三大类,课程为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母婴保健、急救护理等专科护理,集中反映了临床科室的特色课程。这时,学生已全部完成了在校的理论和实训学习。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组织的“中级护理员资格”考试,考试合格才能进入实习医院,并作为毕业时“一书多证”的第一技能证。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参与“养老护理员”和“助产士”资格考试,为临床实习或顶岗试用夯实基础。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工作,使职业技能证书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朝着获得职业能力的方向,而不是不负责任地鼓励学生考取并非完全实用的各类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绝非愈多愈好,学校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特别是个人能力与爱好,设计好本人将来所愿意从事、并能发挥个人专长的从业岗位,有目的地考取相应证书,一般围绕本专业考取2-3个足够。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培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持有护理员证、助产士证或其他技能证,一部分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很快熟悉工作,甚至顶岗试用,为就业打开通道。我们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中,实施临床课程精讲理论,增加技能训练,早期接触临床。为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技能培养和学生顺利通过市场对护理人才的挑选,制定各阶段学生能力标准和考核方法,把学生实践能力考核作为评价毕业生是否合格的必要条件。鉴于近两年来,国家卫生部允许护理专业学生当年毕业,当年“护士资格”,激发了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学生提供了持证工作的良好就业前景。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确立,要求职业教育进行制度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与政策的调整,这种政策调整对护理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模拟“双学位”培养模式(职业学院目前没有学位授予),护理专业学生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实行“双毕业证”(护士和助产士毕业证),再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参与社会岗位竞争,起能力不言而语。
参 考 文 献
[1] 医改课题组.建立政府埋单的全民医保制度[N].青年报,2007-07-12.
[2]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C],国发(2006)10号.
[3] 蒋作君.在全国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C].2007-07-9.
[4] 高强.2007年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北京.2007-01-08.
[5] 刘金地.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新世纪实用型医学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Vol.21 2003 No.6.
[6] 姜大源.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1.
[7] 王光文.关于发展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年.
上一篇: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与康复护理体会
下一篇:快乐工作法在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